清华大学第三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顺利举办

2019年7月6日至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清华大学第三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在北京辽宁大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外知名院校的50余位教师和博士生积极参加了本届理论创新研讨班。围绕“大国战略竞争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主题,受邀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创新经验和挫折经历,并就与会者关心的理论创新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和研讨。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结合新近出版的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著作介绍了如何建立体系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阎老师认为,理论就是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解释,基本功是要善于发现国际关系现象带来的经验困惑,不是研究者个体的困惑,最好是知识共同体的困惑,是既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困惑。道义现实主义强调政治领导是决定性的,就是旨在解释大国兴与衰这样的经验困惑。体系理论只能解决体系现象,不能解决国家现象,而国家理论只能解决国家现象,不能解决决策现象。道义现实主义提出的领导力解释将沃尔兹区分的人、国家和体系三个层面串接起来,能够同时解释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关于理论建构,阎老师认为,理论创新需要科学实证,要澄清常见的概念误区,要善于借鉴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要敢于不断地试错,在理论简约性与经验解释力之间做好适当的平衡。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政治科学杰出教授David A. Lake分享了关于等级制的本质和模式、美国等级制运行的机制及其理论建构的经验。Lake老师认为,国际关系中既存在无政府状态,也存在等级制,最重要的是,等级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国家间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型权威。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主导国提供秩序,附属国履行义务,主导国享受并施加着不同程度的权威。美国主导的国际等级制存在安全和经济两个维度,安全等级体现为从外交关系、势力范围到保护关系等程度渐深的权威变化,而经济等级则体现为从交易市场、经济区到依附等程度渐深的权威变化。主导国维持等级制不仅需要提供附属国不能自给的秩序,适时地奖惩、规训附属国,而且需要承诺有节制的使用权威。关于理论建构,Lake老师建议,理论创新要敏于发现并合理质疑既有理论的前提假设,当然,对理论作出严谨的经验论证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系蒲晓宇副教授介绍了国际地位研究的学术脉络、前沿成果,并结合新近出版的Rebranding China著作分享了自身关于地位竞争的研究经验。蒲老师认为,我们讨论地位,假设国际秩序是等级性的秩序,而不是经典的无政府秩序。地位常常与权力、能力、权威这些概念相混淆,尽管有所重叠,但地位与这些概念并不完全一样,地位具有社会属性和关系性。地位的标准具有多重的标准,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地位的标准也是在变化。关于地位的研究,以往主要有古典现实主义、英国学派和权力转移理论三大范式。新一轮的研究有更明显的跨学科的特征,越来越关注对地位稀缺性、地位不满足以及对新兴国家地位追求的讨论和再检验。关于理论建构,蒲老师认为,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资源有助于开阔视野和开拓思路,理论建构贵在标新立异,并且自圆其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方银教授基于古代中国战争与和平倾向的研究反思分享了研究背后的思考过程和经验体会。周老师的核心问题意识是要探讨古代中国到底是偏向于和平还是倾向于战争,特别是跟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是不是更加倾向于和平。关于这项研究,周教授认为,概念界定、测量和案例选择很关键,何为儒家文化、如何判定和平/战争倾向、如何建立可比性以及如何合理选择案例都会影响研究结论。关于理论建构,周老师认为,在分析和评判既有理论时,需要特别关注理论中的推理与论证逻辑,分析用以验证理论的案例细节,包括事实的认定、选择和分析,有偏差的案例选择、逻辑推理失当的理论建构往往是不可靠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庞珣教授分享了从贝叶斯视角看待实证分析和理论创新的内容。庞老师认为,追求主义的理论时代已经过时,不要把范式、主义、思想、学说、框架认为是理论,也不要把有高度、有抽象的东西认为是理论。贝叶斯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贝叶斯视角下的理论建构并不拒斥价值关涉或主观信念。从贝叶斯的角度来讲,理论创新是一个贝叶斯更新过程,需要融合Posterior、Likelihood和Prior三方面要素,研究者最好不要有Dogmatic Prior,而是要秉持Informative Prior,不断更新自己的先验知识。遵循贝叶斯的思维,研究者要不停地更新,所有的理论都是暂时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暂时的,需要不停地更新。理论更新的程度取决于Prior的强弱、Likelihood的信息以及Likelihood与Prior之间的距离。关于理论创新,庞老师认为,理论的创新机制就是遵循严谨自洽的逻辑,合理的逻辑推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研讨班的尾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孙学峰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孙老师简要回顾了前两届理论创新研讨班的基本情况,分享了第三届理论创新研讨班的主要感受,研讨班的参与规模越来越大,师生来源越来越广泛,主题设定越来越聚焦,现场互动也越来越深入,大家的积极参与、反馈和期待,是继续举办第四届理论创新研讨班的动力。最后,孙老师对参与研讨班的老师和同学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为期两天的第三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