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全球冷战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佘纲正主持。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北京大学教授张小明、北京大学副教授牛可、外交学院副教授李潜虞、北京大学副教授法恩瑞(Enrico Fardella)、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翟韬以及外交学院副教授樊超等出席会议并作专题发言。
在佘纲正助理教授致欢迎辞后,文安立教授进行开场主题演讲。他主要谈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两个研究项目:中朝关系的演变以及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内政外交的互动,并就冷战对当前及未来国际格局的启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第一阶段发言中,张小明教授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中国是冷战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这一问题,并认为中国应该尽可能避免下一场冷战的爆发。牛可副教授详细分析了冷战给美国的地区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限制。李潜虞副教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分四阶段在国际社会尝试构筑统一战线的异同及成效。法恩瑞副教授则介绍了冷战及后冷战时代影响中国与意大利关系的关键内外因素。




在第二阶段发言中,翟韬副教授勾勒了国、共、美三方争取东南亚华人认同的“文化冷战”及对当前中国对侨政策的潜在影响。樊超副教授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领导层有关对苏战略的讨论出发,揭示了中国逐步退出冷战意识形态对抗的过程。佘纲正助理教授则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在1977-1982年中东和平进程上的合作与分歧,讨论了中国是否在发展中搭美国“便车”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时间安排紧凑,研讨内容丰富。在两个阶段的讨论环节,与会者除了就发言人的不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还热烈讨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第二次冷战”爆发的可能等诸多问题。研讨会最后于傍晚圆满结束。

(记录整理:李朵;摄影:毕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