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包括港澳台)50多个院校的80多名教师参加了会议。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老师为大会的开幕致欢迎词,阎老师表示: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依旧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要以教学为乐,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随后阎学通老师做了题为“概念在时事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国际秩序为例,阐述了这个概念应如何准确运用到国际关系的分析中。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邢悦老师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和阎老师的主题报告。她首先感谢参会老师牺牲了周末休息时间,冒着严寒,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参加教学共同体会议。她指出,阎老师的报告体现出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以及阎老师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国际关系分析需要以学界达成共识的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对国际关系概念严谨而精确的定义是进行国际关系分析的必要前提。

报告结束后,会议分为6个小组进行了专题讨论。这六个专题分别为:1.国际关系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2.国际关系本科专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3.国际关系教学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的结合;4.国际关系通识教育的教材编写与使用;5.国际关系本科专业教材编写与使用;6.国际关系的地区与国别研究课程。

分组讨论结束后与会者进行了大会交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主持了大会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社科室主任徐少燕老师介绍了国际关系教材的出版情况。各组的主持人(或推荐的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报。大会推选邢悦老师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的秘书长。阎学通老师对会议做了总结发言,强调了大学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塑造作用,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会议在热情洋溢的讨论交流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会议时间安排紧凑,研讨内容丰富,讨论话题广泛。与会老师既有在教学一线耕耘多年的学术大咖,也有刚刚进入国际关系教学课堂的学术新人。大家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和讨论国际关系学科的教书育人经验和体会。
为提高我国国际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的质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增进高校教师之间的教学切磋与交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拟于每年一月的第二个周六联合举办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
附:6个小组专题讨论纪要
主题1国际关系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主题由中央财经大学的白云真老师主持,几位发言人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做了主题发言。武汉大学的冯存万老师提出了以问题为抓手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注重学生反馈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云南大学的夏维勇老师分享了自己即将开设的国际关系相关通识课的课程设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宋欣阳老师介绍了中医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出了“中医外交”的理念,要让中医药的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国际关系相关知识,提升他们国际关系方面的素养。北京工商大学的吴穹老师探讨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载体的国际关系通识课的具体授课方法。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刘学勤老师分享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具体讲课策略。各位老师热烈探讨了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区别,以及通识课在中国有否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
主题2国际关系本科专业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主题由台湾艺术大学葛传宇老师主持。葛老师认为,跨领域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兴趣低落、学习动力匮乏的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天津商业大学的李勇军老师分享了他的案例教学的经验,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叶晓红老师分享了她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体悟,她认为国际关系教学是有其目的和使命的,教学应该以促进国际和平安全、避免国际冲突的诱发或激化为目标。厦门大学的包广将老师介绍了厦门大学对本科教学的重视以及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他认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知识放手,能力放手”。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者就本科生教学阅读材料涵盖的范围、如何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对课程材料(尤其外文材料)的阅读与吸收、不同知识背景的老师如何讲授同一门课程、教学方法制定出来之后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执行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邢悦老师结合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国际关系学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并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主题3国际关系教学与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的结合
本主题由澳门城市大学叶桂平老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潜旭明老师介绍了如何将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论融入到国际关系中的区域国别的课程教学中。山西财经大学宋静老师介绍了WTO国际组织中的相关法条,讨论了中美贸易战与国际法的关系,他建议学者进行跨领域的课题研究。渤海大学郭小虎老师认为本科生教学的重点是基本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没有方法;在本科教学中,时事热点选择的切入点要深入,要结合经典著作做理论分析。西南交通大学钱亚旭老师探讨了英语系西方文化类课程如何嵌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他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中国政法大学迟永老师提出可以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借鉴法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方式。中国传媒大学孟兰娟老师讨论了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国际关系通识教育,通过总结国外外语教学的方式和经验,她提出要开设多样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叶桂平老师做了发言并对讨论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近年来不少外语专业的教师转到国际关系学科来,这两个学科的共性都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各校要基于本校的特色和定位进行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年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主题4国际关系通识教育的教材编写与使用
本主题由铜仁学院的陈开敏老师主持,她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现在中国高校教材的现状与优缺点,并对通识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的秦行音老师介绍了她即将开授的“教育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课程,并分享了她拟编写的教材设计和构想。北京语言大学的刘惠华老师提出了“到底什么是通识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应鼓励学生精读原著,学会思考。北京大学的朱小略老师进一步将问题引向深入,提出“通识教育到底要教授学生什么”的疑问,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浙江警察学院的葛悦炜老师主张教师应协调好授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关系,也要重视国际关系史的讲授。自由讨论环节,各位老师踊跃发言,邢悦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国际关系学概论课的性质和目标的定位,她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中心,塑造人的价值观,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主题5国际关系本科专业的教材编写与使用
本组主持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进老师。徐进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历史领域的教学经验。他认为,讲好历史课,选择教材是关键,但要选到一本既能反映历史发展的主线又能充分展现历史进程中纷繁复杂的重要事件的教材难度很大。他指出,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要有主线,抓住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王亚宁老师指出,编写教材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能在评职称、研究成果考评等方面得到与之相符的回报。厦门大学的赵海立老师结合其在政治学领域长年的丰富教学经验,为大家讲述了政治学教学的变迁史。他提出,教师应选择最符合教学目的的教材。延安大学的李菲老师对教材编写的“压力—激励”机制深有感触,她提出,只有当编写本科教材得到更高重视时,老师们才会更愿意在这件事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武汉大学的冯存万老师以自己讲授“国际关系学概论”的经验分析了如何做到成功教学。他认为,学生自身的基础、老师的授课水平、学校的建设水准等都非常重要。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是成功教学的要素之一。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主题6国际关系的地区与国别研究课程
本组主持人是国防科技大学葛腾飞老师。来自渤海大学的金毅老师介绍了该校的国际关系课程和研究现状,尤其是该校在网络反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建议教学学术共同体能够举办师资培训班,帮助年轻学者成长。复旦大学的王广涛老师从讲述了自己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三个困惑。一、如何研究对象国?即如何处理教学中专与博的问题;二、如何把握政治正确?国外回来的学者面临适应国内话语系统的问题;三、青年教师如何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清华大学的谢超老师主要探讨了如何研究发展中国家或对特定国家进行研究的问题,他结合自身在印度访学和开设课程的经历,认为目前国内缺少对中小国家进行研究的相关教材,课程设计也需要更新,他建议学术共同体能集体编撰教材。清华大学的李远博老师介绍了国内对拉美研究人才的培养、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教学、拉美研究的学术期刊等情况。他建议重视语言学习,拓展国际视野,组建专业的学术教学机构等。北京语言大学的刘惠华老师分享了如何设置国际关系专业的英国、美国研究课程,并推荐《美国研究读本》《英语国家概况》和The Making of the West供大家在教学中使用。葛腾飞老师认为,国别区域研究可分为国际关系方向和外国语言文学方向。国际关系主要关注政治、外交、战略等研究;外国语言文学主要注重文化、风俗等研究。区域国别研究要注重二者的融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责任感。葛老师还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使用情况。在自由讨论环节,阎学通老师指出,语言在地区国别研究中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这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
(记录:苗争鸣、吴珺怡、梁路)
(统稿:苗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