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八期国际关系论坛在清华近春园宾馆成功举行。此次论坛分为“内政与外交关系的理论探讨”与“各国内政与外交”两个部分,分别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院长和常务副院长孙学峰主持。论坛以“内政对外交的影响”为主题,探讨全球化条件下的内政与外交互动关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执行主编漆海霞教授在会上致欢迎辞并主持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外交学院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人员合影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认为,理解“内政是外交的延续”的真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目前研究存在内政与外交关系不清晰、理论化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宋伟教授梳理了各种有关内政与外交的观点,并强调从位置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待内政与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战略沟通是大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判断战略意图则是有效战略沟通关键。通过回顾中美双边战略关系研究、中美危机管理和渠道分析、中美谈判思维和文化研究、中美战略制度策略等多方面的文献,尹继武教授提出了一套以领导人个性与偏好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的战略共识为主体的类型化分析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黄琪轩聚焦二十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的两次重大变迁,他以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秩序逐步扩展为二战后的“嵌入式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以及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逐步扩展为“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例对其观点进行论证;强调国际经济秩序变迁的深刻动因来自国,领导国国内经济秩序的调整可能存在外溢效应,从而形成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场小组讨论
与上午以学理辨析为主的讨论不同,下午的会议中学者们纷纷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具体探讨内政对对外交的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研究员李莉重点关注印度莫迪政府与瓦杰帕伊上台后的印度外交政策变化。通过引入“领导类型”这一概念对领导人变量进行控制,李莉老师提出,尽管莫迪与瓦杰帕伊同属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基本一致,但是两人领导风格迥然不同,导致对外政策取向出现差异。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聂文娟教授着重分析了美国的盟国管控机制与菲律宾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阿罗约政府时期和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律宾国内权力结构,聂文娟教授提出,美国通过塑造弱势总统的方式影响总统决策。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凌胜利试图回答“东亚国家同时面临中美互动塑造的体系压力,同样采取对冲战略,为何各国态度截然不同”这一经验困惑。凌胜利教授认为,既有研究过度关注对冲战略的具体对冲方式,而对对冲战略成因或者逻辑关系关注较少;在此基础上,凌胜利教授认为,即使冷战时期的两级格局重新出现,东亚地区也难以出现冷战时期的东西阵营对抗,全球化时代下国家自主性不断增强,东亚国家将在具体问题上采取不同政策和态度,对冲战略的国内政治逻辑应该由一国的战略偏好和共同利益共同加权决定。

现场观众提问
本次会议中,各位学者通过交流和沟通达成以下共识:第一,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相互依赖不断加强,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趋势明显。第二,受特朗普上台及其执政风格影响,世界大国决策领导人的决策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封闭型决策模式影响力开始上升,智库影响力不断下降,政策可行性研究出现缺失,其结果是世界主要大国政策纠偏能力减弱,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第三,内政对外交影响存在多样性,不同权力结构和国内政治因素都可能对外交政策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
最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点评,会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研讨会于下午六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