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

2017年12月1日,“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以政治学双一流建设为主题,聚焦学科建设方向、评价标准和建议路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多位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学者发言。

在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标准问题上,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目前评价标准的不足和可能的改进空间。吉林大学张贤明教授认为评价标准必须国际化,在明晰自身定位基础上,强调双一流大学标准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看齐。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双一流标准下的大学必须体现出创新性,他以贫困治理和家庭治理为例,强调创新性包括设置新议题、整合新方法、开辟新路径等方面。

在一流学科建设方法问题上,与会学者表示要突出各校的特色。徐勇教授以华中师范大学基层政治研究和农村数据库为例,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如何利用田野调查和科学方法融合,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的探索历程。外交学院王帆院长则从外交学院特色出发,强调发挥专业学院的机构特点,依托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资源优势,坚持走为外事工作培养高级外事人才的专业化道路。清华大学赵可金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以科学方法和定量研究为特色的安全问题研究经验。

在一流学科的发展问题上,学者们强调研究成果的普世性。理论不光能解释中国现象,还必须能够解释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中所出现的类似问题。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是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师。大师不光要针对社会问题提出简单解释,还要提供一个为学界所普遍接受的研究范式,更要为解决一个国家或人类政治共同体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中山大学肖滨教授指出,目前学界通行的大多数概念和研究范式还是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经验总结概括而成,有必要基于新的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崛起的经验进行去伪存真,概括凝练。

在一流学科教育的问题下,部分学者强调要提高教学的重要地位。中国政法大学张桂林教授强调一流大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而教学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障。强调教学在双一流当中的重要性,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把科研和教学分别比喻为公家田和自留地,强调用制度把教学变成教师们的自留地,以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分别提出许多建议。例如,政治学的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明确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发挥团队优势争取在点上取得突破,以中国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注重中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等。清华大学韩冬雪教授和人民大学杨光斌教授认为在政治学科双一流建设上必须补足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研究和世界政治研究这一短板。

除了建言献策,学者们还就如何防止双一流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负面现象进行了讨论。天津师范大学的佟德志教授提出,未进入双一流的学校面临资源更加缺乏特别是生源质量下降的危险。这一点引起大家的讨论,认为防止未进入双一流的学科被边缘化的问题是一个与建立双一流同等重要的工作。如果不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一些学科可能会在一些学校中被边缘化。

除了大会发言,研讨会还加入了网络提问和现场提问等环节,嘉宾与线上和线下观众进行了精彩互动,大会于下午六点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