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志愿者眼中的世界和平论坛与中国外交

今天,和朋友约好了前往北京展览馆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尽管各个展区的丰富翔实的新闻材料让我们“饶有兴趣”,但是,作为外交学专业的研究生,关于中国外交的第九展区显然更对我们的胃口。我们在其他展区蜻蜓点水式地“一饱眼福”后,便直奔第九展区。一进门,挂在显眼位置的一张大幅宣传照片瞬间抓住了我和朋友的眼球,“这不是咱们参加过的世界和平论坛吗?”我和朋友都曾是这个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又都是国际关系背景出身,我们为这一“意外的发现”惊喜不已。

说意外,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这个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国际论坛,会出现在这次展览上,并且被放置在这么醒目的位置。兴奋之余,我们产生了困惑:将和平论坛归入大国外交序列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世界和平论坛何以享此殊荣?走遍会场,另一件令我们感到意外的事情是,世界和平论坛是这个以外交为主题的展区中唯一一个非官方的国际会议。出现在这次展览中的其他国际会议,如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等,都是由国家主持的大型外事活动。能和众多“外交明星”并列,可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世界和平论坛的开始影响力初现。我和朋友陷入了新的困惑:这些大型国际会议具有什么共同特点?世界和平论坛和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这些困惑引发了我和朋友的思考。

“大国外交是中国最近几年的新提法。”朋友的不经意的评论,给我的困惑和疑问带来了线索。“大国外交”这一概念,正是王毅外长在2013年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提出来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官员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并完整阐释这一概念。“这样看来,将世界和平论坛归入大国外交,名副其实啊。”朋友打趣地回应道。我想,无论是大国外交的提出,还是世界和平论坛的举办,其背后都有着某些必然因素。

中国历来重视大国关系,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还是冷战后致力于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都反映着中国关注大国外交动态,积极发展与大国关系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定位开始发生转变,以前我们强调别人是大国,强调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关系,现在我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强调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去处理世界问题。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往往是由该国的国家实力和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所共同决定的。除了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战略偏好也从更多地强调“韬光养晦”转向了强调“有何作为”。发展大国外交,除了要处理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作为“新兴大国”,中国自己也必须有所作为:从斡旋国际冲突到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从建立上合组织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要想和平崛起,获得国际领导力,就必须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全球问题贡献解决方案。

这几点,朋友和我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深有机会。论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参与者的多元,每届论坛除了体现出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外,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出了对于参加世界和平论坛的浓厚兴趣。“我在论坛秘书处实习的时候,就曾收到过非洲国家使馆的邮件,表达了该国领导人希望前来参会的愿望”。朋友回忆起了实习经历。相比西方国家所举办的那些主要由发达国家官员和学者组成的国际会议,世界和平论坛中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一大亮点,这些代表从各自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与发达国家专家学者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弥补了以往的传统国际会议中发展中国家声音的缺失。

论坛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和包容,正是因为世界和平论坛的非官方特点,论坛少了一些“大外交”的排场,却更“接地气”。轻松的氛围和自由的环境让各方代表能够畅所欲言,各方的对话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变得更加尖锐,对“异端”的理性包容和对所有人的开放态度,是吸引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前政要的到来的重要原因。我想,论坛开放心态背后的是对于国家强大的自信,只有强大了,才敢于接受批评和包容不同的声音。

论坛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主场外交。“这些会议都是在中国举办的。”朋友的话道出了一个事实,中国已经从过去国际社会中的“闯入者”、“融入者”,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参与者”与“主导者”。主导者可以利用主场的多种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拟定有利于本国的议题或议程,推动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规则或秩序,从而实现本国的外交目标。论坛发展至今,已有上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和智库领导人前来报名参会,会议的内容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论坛的第四个特点是突出安全议题。“既然都体现了高级别,那么世界和平论坛和其他论坛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安全问题是直接关乎中国崛起的成败,我国其他同等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避而不谈。其次,与其他讨论安全问题的国际会议,如香格里拉对话会和慕尼黑安全会议相比,世界和平论坛不强调一味追究国际安全责任,而是在承认问题的存在的前提下,为各方提供一个交换意见,提出合作建议的平台。安全困境本身难以消除,但是各个国家可以通过努力,淡化安全困境所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世界和平论坛的成功,除了其本身的魅力,还离不开会务人员的辛苦工作。 “我还记得和阎老师临时“客串”交通指挥员的事咧!”,我会心一笑。世界和平论坛是我们奋斗过的舞台,是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一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会议成功背后,需要的是国际化水平的工作团队,我们的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从纽约到北京,从上海到首尔。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世界和平,走到了一起;他们身怀绝技,从英语到希伯来语,他们是语言大师,从摄影到编程,他们是技术达人;为了会议的成功举办,每天加班赶文案,搞培训;一起深夜背诵英文嘉宾简介,一起赶最后一班回学校的地铁。尽管文化背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但是,每年北京初夏的这场“国际盛事”,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嗨,今天鸠山由纪夫首相主动和我们签到组合了影咧!”“是吗,是吗,没想到卡尔扎伊总统这么风度翩翩!”“你们都是看热闹,不看干货,没看到A厅的哈佛大学的格拉汉姆·艾莉森教授正在解释他提出的大名鼎鼎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吗?考研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个词的名字解释!”每次志愿者聚会,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论坛八卦”和“学术新鲜事”。在嘉宾和观察员眼中,会议的流程是如此紧张而有序,但是,引用一位美联社记者的话,“看着这些十九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忙碌身影,论坛成功举办背后的辛苦,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给我和朋友了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中国外交,对于世界和平论坛的思考。随着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外交的奋发有为还会表现出什么新的特点?中国的主场外交还会出现什么新的形式?尽管,国际会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显得“热闹非凡”,但是冷静想来,这股“办会热”是否有些过犹不及呢?有些国际会议议题和内容高度重叠,有些国际会议则彻底沦为了一种高端旅游和度假的休闲方式。反观那些老牌国际会议,如瑞士的达沃斯论坛,也无法稳如泰山,受到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冲击,它们该何去何从?世界和平论坛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论坛组织结构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和朋友还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徐舟(世界和平论坛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