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建制主义与未来国际秩序”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1月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六期清华国际关系论坛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行。此次论坛以“反建制主义与未来国际秩序”为主题,聚焦反建制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勃兴对国际关系及未来国际秩序的影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上午的会议分为“反建制主义对欧美外交的影响”与“反建制主义对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两个部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提出,“反建制主义”意指反对现已建成的官僚体制,不希望由现有官僚体制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是通过国家最高领导人和体制外的民众的结合来改造国家。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研究员认为,全球产业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变革是欧洲当前所有混乱的根源。新产业兴起,旧产业转移,原有的工会组织衰落,引起了传统的社会组织发生变化,而社交媒体的发达,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边界被打破,社会不满以新的方式聚集在一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研究员指出,“特朗普现象”之所以在美国出现是多年来积压矛盾的总爆发,包括阶级矛盾、区域矛盾、族裔矛盾、代际矛盾和性别矛盾。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没有进行一场本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橄榄型社会的消亡,社会分配不公、精英与大众撕裂,社会二元分化日益严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高洪研究员认为,日本的反建制主义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反官僚体系和“反宪法”两方面。安倍晋三不遗余力的推动修宪,如果成功,将会对整个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极大震动。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吴大辉教授区分了作为哲学思想、社会运动和政治策略等不同形态的民粹主义,并探讨了它们在俄罗斯历史中的特点和影响。他认为,利用民粹打破规则,导致制度失范,将民粹思想变成政治实践是十分危险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教授在会上致欢迎辞并主持讨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邢悦副教授主持了上午的讨论。

下午的青年学者论坛围绕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建制主义展开。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马燕冰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漆海霞副教授分别主持了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肖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费海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朱清秀、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张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梁雪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沈晓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金晓文先后发言,他们围绕着反建制主义在美国、欧洲、日本、非洲和拉美等国家或地区的特点、形式、成因、影响、历史和前景等问题,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