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清华大学举行了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新闻发布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在会上对即将召开论坛做了介绍。有近40家国内外媒体记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阎学通秘书长首先就最近报道中关于“中国举办世界和平论坛”的提法做了澄清。世界和平论坛不是由中国政府举办的,而是清华大学举办的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因此一些媒体也将其称为“清华论坛”。清华论坛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参会人员主体是非政府人员,发言表达真实思想,没有政治表演性质。二是会议的支持方来自民间,资助全部来自私营企业,主要是王雪莲教育基金。三是与会发展中国家人员比例较高,这点很不同于其他论坛。四是重在创新安全合作思想,寻求在国际安全合作领域创造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追求共同安全:和平、互信、责任”。论坛力图通过共同努力寻找克服安全困境的办法,做到大家都安全,实现共同安全。“和平”是清华论坛长期追求的目标,“互信”是近期追求的目标。互信是合作的结果,所以清华认为应讨论如何在缺乏互信的条件下进行合作,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增强互信。“责任”是指论坛希望讨论每个国家在国际安全领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负责任的标准是什么。
发言结束后,阎学通秘书长就与会记者提出的关于论坛的性质、邀请人员和号召力等问题作了回答。

就论坛的性质,回答重申,世界和平论坛的目的是通过各国智库领导人的讨论,激荡出安全合作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世界和平论坛是清华举办的非官方论坛。清华论坛定址在清华,每年定期举行,不是中国政府举办的。论坛举办的时间点与国际形势没有关系,并不是中国应对周边冲突的外交策略的一部分。
就论坛的邀请人员,回答称,前政要中有多名连续参加了三届清华论坛。驻华大使中,目前已有五十几位确定参加,当然也不排除在会前一天突然要求参加的情况。
就论坛的号召力,回答称,国际社会期盼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安全责任,中国以前没有对媒体开放的讨论国际安全问题的论坛。因此,当清华大学组建办世界和平论坛时,就得到了外国前政要及驻京使节的关注。他们想通过论坛了解中方专家们是如何看待国际安全问题的,同时他们也想在论坛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论坛的开放度在不断地提高。这也是越来越吸引到更多外国前政要、智库领导和驻华大使参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