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与发展

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张利华教授邀请的华沙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拉斐尔?乌拉托夫斯基(Dr. Rafal Ulatowski)博士于2013年4月11日在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就中东欧(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做了一次专题讲座。乌拉托夫斯基介绍了中东欧(十个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的现况,并特别论及了中国企业在波兰投资承揽项目的问题。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是在2008年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展开的。金融危机意味着西欧市场需求锐减,额外的投资来源停滞,迫使中东欧各国寻求其他合作贸易伙伴,对中东欧来说中国是个潜在的合作对象;对中国而言,美国与西欧深陷危机之中,尽管中东欧市场不如西欧,但它们相对稳定,可以提供新的合作机会与贸易发展。

乌拉托夫斯基介绍了双方官方层级的互动,包括2011年在匈牙利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与中东欧经济与贸易论坛,2012年于华沙举办的第二次论坛。2012年中国与波兰签订战略伙伴关系,主要考虑波兰在中东欧国家相对比较大,波兰与西欧各国的友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欧洲的经贸发展与投资。波兰在中波战略伙伴关系中强调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在经济方面,波兰积极协调中东欧其他各国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认为以中东欧做为一个整体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平衡双方关系;在文化交流方面,波兰高等院校陆续开办汉语课,鼓励其学者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加强双方的理解与认知。

就中国企业在中东欧的发展上,乌拉托夫斯基举出建设采购案的例子。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能以低成本取得公共采购案,但由于不熟悉欧盟各项法规,加上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上的误解,导致一些合作纠纷。例如中国海外工程公司(COVEC)在波兰的高速公路建设采购案中,以低于波兰政府预算的50%取得工程案,但因成本的估算未透彻考虑到欧盟规范与市场价格浮动的因素,以及文化上的误解、疏于和其他合作公司沟通、欠缺与波兰各方利益相关者沟通等,使该工程案以失败告终,双方不欢而散。通过此一案例,双方皆意识到理解彼此文化以及不断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最后,乌拉托夫斯基教授认为,中东欧与中国的经贸交流的前景是乐观的,而中国企业也会接受在波兰投资承担工程的教训。

这次讲座从中东欧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有新的认识,从波兰人的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在波兰投资承揽工程的问题,使大家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动态,也可以为未来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提供借鉴和参考。

撰稿人:许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