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3日,第九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一层紫悦厅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美东亚再平衡”,共包括领导致辞、研讨会和提问与回答三个环节。
首先,由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教授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参加此次论坛的各位学者和嘉宾表示欢迎。并表示,清华国际安全论坛已经成为我们清华的一个重要学术园地。以阎学通教授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学人将国际安全论坛以及其他一系列学术成果奉献给社会的同时,也体现出清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最后,他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进入到论坛的研讨环节。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研究员、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教授和清华大学欧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大辉教授分别做主题发言,并邀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委员陈小工中将担任评论人。
阮宗泽研究员首先发言。他指出,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观察。横向上,美国的战略重心是从欧洲向中亚向西太平洋转移。纵向上,则是从东北亚向东南亚转移,东南亚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核心地区。此外,美国的战略重心还存在从海上向陆上转移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对缅甸的拉拢。而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美国在21世纪的霸权和领导地位。要做到这一点,美国首先必须维护其在亚洲的影响力。目前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但又怕过度依赖中国而威胁到自身利益,因此它们希望能够借助美国的力量为其提供安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不重返亚太,就将失去东南亚国家对其的依赖,从而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然而,任何战略都必然是有得也有失。再平衡战略固然帮助了美国在东亚开辟了新的军事基地,加强了其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但美国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首先,这一举措引起欧洲的不满,使其认为美国是“喜新厌旧”。其次,增加了中国的疑虑,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在增强。再次,东盟本身也因此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分裂。阮宗泽最后谈到,面对美国重返亚太和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国一方面非但不应放弃东亚,还应经营好东亚,而另一方面,则需要与美国协调,而不能完全排斥美国。而要兼顾好这两点,需要创新性的思维。
孙哲教授第二个发言。他提出,对美国再平衡战略要做出更专业、更准确的判断,一是需要有学识,包括对美国政府、国会情况的分析;二是需要有常识;三是需要有见识;四是需要有胆识。除此之外,不应轻信声明,而要看言行是否一致。他认为,在美国过去几年重返亚太的总体态势下,中国的一些做法在其他一些国家那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形象。例如中国近年来军费开支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虽然是用于补充性发展,但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地区安全的构成挑战,它们把东亚地区的安全紧张归于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再如,一些国家还把中国的国内问题视为是威胁,如环境污染、国内经济政策等。对此,孙哲教授建议,中国一方面要坚持与美国等其他主要国家共同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并补充和完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应冷静地向美国学习如何将自己做大做强的经验。
吴大辉教授认为,在俄罗斯看来,美国再平衡战略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的,但这一战略并非自奥巴马政府时期才有,实施上,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都存在这样的战略意图,只不过由于9•11事件之后的反恐战略使这一战略延缓了。吴大辉进而指出,俄罗斯也有它自己的“再平衡战略”——东向战略。俄罗斯认为目前其在远东的不安全问题是经济得不到发展的问题,为此,它要发展远东,甚至有意在海参崴设立远东首都。在谈及再平衡能不能成为中俄战略关系(结盟)的推手这一问题时,吴大辉认为,俄罗斯现在的外交定位是灵活的外交。俄罗斯认为其现有的同盟体系足以维持其国家安全了,对与中国结盟的动力不强,目前还看不到美国再平衡战略有推动俄罗斯与中国结盟的趋势。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协作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达到了准同盟的水平,但也存有两个结构性矛盾:一是中俄双方都既要抵御美国的压力,同时又都需要美国;二是俄罗斯的实力弱于中国,因此它既需要和中国合作,又猜疑中国。中国未来如何处理这两个矛盾,是今后两国战略关系发展的关键。
陈小工中将对三位学者的发言做了评论。他认为,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发展趋势,而在此过程中,其战略目的是经济和安全并重,但不同时强调的程度有所不同。首先,冷战后美国四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亚太地区。老布什政府时期就提出了“北矛”(日本)和“南矛”(澳大利亚)的构想。克林顿政府时期,其1993年提出的“新太平洋共同体”战略构想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标志。小布什政府在9•11事件以前,对华态度非常强硬,明确表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即使在9•11事件以后,其军方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与中方高层往来。此外,美国战略重心向东亚转移的趋势,还受到欧洲、中东等其他地区形势的影响。总之,陈小工认为,美国向东亚转移目前还外在过程中,尚未完全完成这次战略移向。其次,美国战略重心向东亚转移在经济和军事两个层面都有所图。在军事层面,认为其目的主要防范和遏制中国是有道理的。但还应看到在经济层面,美国除了有针对中国的考虑,也有通过自身介入东亚而达到修复本国经济的目的。
在主题发言和评论之后,四位发言人和评论人对观众提出的诸多相关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香港《文汇报》的一名记者就美国国务卿克里此次访华有可能会与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达成什么协议向阮宗泽提问。阮宗泽回答说,克里访华必然谈及朝核,但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美国对这次朝鲜不断升级的语言挑衅并不十分担心,这不仅是因为它相信以朝鲜的核技术不可能攻击到美国本土,而且也已加强对朝鲜的防范,无论是在东北亚还是在美国本土。更重要的是,美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他认为,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最大的共同利益是防止半岛局势失控,但美国的优先目标是无核化,而中国的优先目标则是和平稳定。
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向孙哲请教有关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问题。孙哲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盟友,但也不会成为其对手。中美人民之间、中日人民之间也应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对于军费发展问题,他认为如果按照比例发展,中国现有的军费开支规模已经足够,不需要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另外,他还谈到,针对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和权益,中国还应有相应的全球性的公民保护战略。
中国新闻周刊的一名记者问吴大辉,中国是否想提高俄罗斯在外交中的地位?上个月习近平主席仿俄是否达到这个目的?吴大辉回答说,在他看来,俄罗斯是一个趋利性非常强的国家,普京是实用主义者。此次习主席访俄,谈到中俄战略协作是最具内涵、最具发展前景的国家关系,还谈到协作的持续性、重要性、战略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中俄关系的定位比俄罗斯要高。

论坛的最后,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对此次论坛的讨论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总结了讨论的共识和分歧。共识在于,学者们普遍认为,美国重返亚太将是长期战略,而不是总统大选时的战术手段。此外,大家也基本认同,中国现在的应对策略不是十分有效,而需进行适当调整。分歧则在于,美国再平衡战略的目的究竟何在,究竟是为了遏制中国,还是其他一些因素所促使的?美国的主要动机究竟是军事还是经济?中国应对策略重点究竟应是内政战略的调整还是对外战略的调整?阎学通进而谈到,无论美国重返亚太的动机是什么,其超强的军事实力都是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的基础,没有超强的军事实力,美国是无法实施这一战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启示是,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得提高自己在亚太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就需要加大国防建设速度,为此,中国的国防开支所占GDP的比例应与美国相似。美国长期国防开支占 GDP 3%以上,而且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这个事实说明,国防开支占GDP3%是不影响经济发展的,而且有可能是有利于经济建设的。
阎学通还引用了习主席的讲话,“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他认为这个观点是答崛起大国面临的客观环境的,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观念,即认为实力强大了,我们面临问题就好解决了。事实上,崛起国越强大,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越大,这就是崛起困境原理,因此我们需要从困难越来越大的角度制定应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
此次论坛就美国再平衡战略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相信能够对当前中国外交形势和外交战略的讨论提供有益的启发和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