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国际安全?到中国来吧——首届世界和平论坛观察

讨论国际安全?到中国来吧

——首届世界和平论坛观察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方可成俞晴张博岚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左)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右)在交谈。 (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图)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安全论坛,论坛试图传递出一个声音:发挥中国自身的文化特性,亦试图在“大国决定”和“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

“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

“各国只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对抗,才能超越分歧、化解矛盾、管控危机,才能相互理解、求同化异、和睦相处。”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现在清华大学主楼,为首届“世界和平论坛”致开幕词。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注意到,新华社全文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使用了一个短语:“求同化异”。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正式讲话中把‘求同存异’改成‘求同化异’。‘求同化异’显然比‘求同存异’更带有行动性,是更加积极的做法。”

习近平现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他的致辞也多少有了一些“定调”的意味。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有国家领导人出现,但这场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论坛,却是非官方的性质——它是中国第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

在追求互相信任和“求同化异”的道路上,备受关注、也屡遭误解的中国,开始使用新的公共外交手段与世界对话。不少与会者认为,中国民间智库希望搭建新的国际安全对话平台,对安全议题进行更多的中国表达。

“求同化异”

“不管走到哪里,美国总是问题的中心,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局面。”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Paal)说。在7月8日上午以“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为主题的小组讨论中,问答环节的前三个问题全都抛给了发言嘉宾当中的唯一一位美国人。

不过,美国早已不是唯一的中心。在世界和平论坛的会场上,更受关注的是中国政要和学者。

中国首次主办国际安全论坛,有大量智库学者和一些军政高官出席,前来与会的各国嘉宾、媒体记者逮着了机会,纷纷抛出问题:中国究竟准备如何解决南海争端?中国对构建新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有何想法?中国怎么看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是不是在“孤独崛起”?……

“不管今天大家如何定义‘大国’,中国绝对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俱乐部的成员之一。”俄罗斯前外长、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说,“不管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国际安全方面,北京做出的决策对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具体到国际安全领域,日本政治学者、新潟大学校长猪口孝认为,中国维和部队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当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一些国家因为武器和人手的原因,难以派出足够的国际维和部队时,中国人做到了。”猪口孝说。

从论坛上和会场下的言论来看,中国成为不少人对国际安全局势怀有乐观态度的理由。

“人类真的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吗?我想给大家吹来一股乐观的空气!”7月7日上午,习近平致辞之后,秘鲁前总统加西亚带着南美式的热情,在台上手舞足蹈地发表演讲。

这位曾两次出任国家元首的总统,是一名“中国控”。在他眼中,尽管希腊等欧洲国家面临着债务危机,但“与全世界强大的生产力相比,希腊的危机微不足道”;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经历了动荡,但按照中国的说法“福祸相依”,曙光即将来临。

加西亚甚至半开玩笑说,所有来过中国的总统都会再次当选,所以他决定在2016年之前再来一次中国——因为那一年是秘鲁的大选年,而他准备再次参选。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有加西亚式的乐观。对中国的崛起怀有的疑虑情绪,依然在蔓延。

“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和平发展。”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敏因因说,“但是,不合拍的地方依然存在:西方及非共产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中国在领土和领海方面越来越强势;中国的崛起使本地区的其他国家更加脆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很可能导致同一地区国家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巴西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德卡斯特罗·内韦斯也观察到,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保持警觉。但他表示:巴西绝不会追随任何遏制中国的政策。

美国著名记者及评论员法里德·扎尔里亚在两个月前曾总结这种对中国的警觉和疑虑情绪:中国是一个“孤独的崛起中国家”。“

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杨文昌并不认同这种“孤独崛起”的说法。在他看来,真实情况是:“中国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同各国打交道。中国的崛起不是孤独的,我们的朋友遍布全球。”

无论如何,崛起中的中国与世界沟通和对话,有助于消除种种误解。

欧盟理事会前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在论坛上发言。 (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图)

“瞅准了这个时机?”

“你们办这个论坛,是不是瞅准了这个时机?”

论坛开始前,有人问论坛的具体操办者、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

“筹办论坛的时候真没有预料到现在的局势。”阎学通回答说,“我们只是预感到,国际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家似乎只关心钱,其实,安全问题同样很重要。”

南海争端、欧债危机、伊核问题是论坛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题,亦是当下的国际安全热点问题。

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论坛期间,召开了专场的新闻发布会,阐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目前有些国家表现出违背南海行为准则承诺的趋势,比如加快武器采购、频繁军演。外部力量也试图以各种借口介入,租用南海周边国家军事基地。”他警告说,“按这个势头继续下去,南海摩擦有成为常态的可能。”

作为少数来自欧洲国家的与会代表,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和欧盟理事会前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则在欧债危机的问题上被追问不休。

对于中国而言,世界和平论坛提供了主动阐述政策、释放意图的机会。

虽然世界和平论坛由非官方机构举办,但中国的军政高官亦利用此平台开展了外交活动——习近平副主席会见了来宾,发表了讲话;外交部长杨洁篪、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则分别主持了一场午宴或晚宴。

在“求同化异”的语境下,习近平的开幕致辞中另一处引人关注的表述是:“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

陈健认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之后,大国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这样一个时代不能有零和的游戏,不可能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损坏他国的利益。正是这样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势,改变二战以后大国关系的格局,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军方人士亦借论坛的机会向各方阐述了中国的一些政策。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援少将介绍了中国的核政策,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则解析了中国的国防政策。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并没有随着经济或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同步进行。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军队‘忍耐’。”朱成虎透露的这则信息就引发了不少人的兴趣,“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始于1995年,美国当年邀请李登辉访美,使中国意识到台湾‘独立’的危险性。”

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则更强调来自国内的安全威胁。“国际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国家内部,而非国家之间。只要内部问题未解决,就会被外界国家视为威胁。”巴达维说,“一个没有实现自身和平的国家,无法与邻国和平共处。”

他还提醒:中东北非等地的局势表明,年轻一代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位从学生运动领袖成长起来的政治家,认为政府既要注意满足年轻人对就业、生活方面的需求,也要满足年轻人对民主、自由的需求。

“大国决定”和“多样性”的平衡

从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名单中,可以读出论坛的一些特点。

与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亚太安全峰会等区域性论坛最大的不同是,世界和平论坛的与会名单中,不乏非洲和拉美国家参与者的身影,“全球性”的概念更突出。而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只邀请一名智库专家参与,并不因其是大国而获得更多的名额。

“也许会有人说国际关系依然是大国决定,但我们力图突出多样性。”阎学通解释说,“所以,美国的代表和柬埔寨的代表一样多,虽然这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很不同。”

在议题设置上,论坛试图在“大国决定”和“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并且尽力覆盖全球安全议题——既有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的专题讨论,又要讨论“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既关注欧债危机,又研究中东地区冲突和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另一个特点是:论坛参与者大多与中国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在座各位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长期以来为促进各自国家和组织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所言,不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们相聚在了论坛上。

这张“老朋友”的名单至少包括:秘鲁前总统加西亚、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俄罗斯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欧盟理事会前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

两天的论坛结束之时,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这样总结与会嘉宾的共识:“全球化让世界变小了。对国家的威胁就是对世界的威胁,国家的安全事务就是国际安全事务。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寻求政治途径去解决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对国际安全事务的现状不满意,我们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人高度评价任何一个国际安全组织。”

在国际安全组织都没有成为人们感激的对象,而是沦为批评的靶子的当下,前政要和学者们开始在北京想象国际安全的新机制。

俄罗斯前外长、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论坛来共同管理网络安全、反毒品贸易、地区安全、能源安全等。但机制有效运行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有相当程度的共同利益;有清晰的功能;开放、灵活,邀请更多方面参与,不使成员有否决权;找到国家间的和谐区域。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强调了欧盟在构筑共同体方面的经验。“你认为在德法之间和平相处容易么?同样的,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构建信任的良好的关系也不容易,在韩国和日本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也不容易。因为,历史已经注定了,困难就在那里。”

“因此,对于领袖和学者来说,他们的责任就是不仅具有构建共同体的兴趣,而且要去为构建共同体做出努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德维尔潘说,“我认为,在今天,不存在世界大战的情况下,不论代价如何,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信任、稳定和政治融合。这就是人类选择的道路。”

论坛还传递出一个声音:发挥中国自身的文化特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一位学者引用基辛格的观点称:西方文化是象棋文化,是一种零和游戏;中国文化是围棋文化,相对而言是双赢游戏。“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世俗文化,有一种包容性,使得中国人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不同。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非常强调和谐,有和平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