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6 11:40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邓媛
核心提示: 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十年时间够不够?成为超级大国又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7月底,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推出了自己的最新力作《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半个多月来,书中对未来十年世界格 局的预测:2023年世界上将形成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格局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十年时间够不 够?成为超级大国又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对于这番讨论,本报特邀了3位中国学者,分别谈谈他们眼中的“超级大国”与中国的未来。这3位学者中,有的部分赞同阎学通教授的观点,有的则完全不 赞同中国“超级大国论”。然而,从3位学者不同角度的视野和论述中,当下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缘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得到了更清晰的阐释。而这, 正是这场讨论的珍贵所在。
国家崛起用10年,国民崛起还得30年翟东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对外经济关系研究)
阎学通教授预测2023年中国和美国将形成两个超级大国并存的新两极格局。所谓两极格局,是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双寡头模型,主要表现在中国国力在整体上和美国相当,而没有其他任何第三国能和中、美相抗衡。
对于阎教授的趋势判断,我是基本同意的。但问题在于,这一双寡头状态是否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是就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事业?我觉得未必。
其一,“中国梦”应该比国家崛起的含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国家崛起中的主题是国家,但是中国梦的实现应该还包括中国人的崛起。若把国家看作目的, 人就不过是国家争雄竞长的工具。而历史告诉我们,大国竞争往往是以剥夺和牺牲本国民众短期福利为代价的,往往意味着各项资源的对外输出和投放。其结果是, 对内对外政策的轻重缓急将体现国家的主体性而非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应该是在国家崛起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国普通民众的安全感、富足感和自豪感。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是让中国“人”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而不是边缘。这里的“中心”蕴含着政治上的、战略上的,也包括经济和文化上的中心。我们应该追求人均GDP达到世 界较高水平,而不是追求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可以耀武扬威的“面子”工程。人的生活是里子,国势是面子,不能因为面子而牺牲里子。
现实是,中国国家的崛起与国民的崛起之间还存在落差。中国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二,政府可支配财力差不多赶上美国,但中国人崛起了吗?拙著《中国为什么 有前途》一书分析过,过去二十年中国崛起的模式是用本国民众的剩余价值来补贴西方投资者和全球消费者,以此换取快速工业化,其结果是,国家崛起越快,民众 感受的生存压力越大。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国家的地位。
其二,双寡头模式的争霸很有可能让中国重复当年德国和苏联等挑战者命运。
美国做了大半个世纪的霸主,现在世界上多数大国都可谓是其“小兄弟”,都是美国主导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对美国体系“乐见其衰”的恐怕没有多少。一旦两强争霸,格局肯定对中国不利,因为要对抗的不仅仅是美国本身,而是大半个世界。
如今,我们在战略突围上已经有一些做法,比如,和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非西方国家一起,用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应对当前挑战。但这类手法并不足以根本改变中国三十年的战略格局。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靠进一步推动全球化。以前是我们搭美国的车,支付昂贵车费,形成“中国商品全球化+西方资本全球化+美国货币全球 化”的局面。而未来全球化需要以中国为主,塑造“中国商品全球化+中国资本全球化+中国货币全球化+中国人的全球化”。中国人口占世界不小比例,而且其人 的综合竞争力非常强大,这一点看看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开枝散叶的华人就一目了然了。须知跑出去的中国人最初都是没资产、没文化、没地位的底层农民,但是一 代人不到就在经济上快速上升为优势群体。
可以构思这样一种大战略场景,如果是有一个强大的母国支持的全球华人群体,在全世界经商获利,又通过铸币税等方式反哺母体,这样的中国和世界将是什 么样的关系?当然,这一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既然我们能把中国商品推向世界,就一定能把中国的资本、货币和人推向世界。这样的竞争战略,不再是西方传统 现实主义的那种拳击赛,而是中国经典的太极拳,难以切割,鲜露锋芒而又连绵不绝。
要实现上述战略愿景,我们的内政外交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对内,政府应该向民众提供更廉价的公共服务;对外,政策目标的核心应该是推动和保护资本输出、货币输出和最终中国人在全世界自由经营的权利。
实现这样的战略场景,恐怕还需要30年。
10年后中国或达不到超级大国水平罗援(著名军事专家,解放军退役少将,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阎学通教授是擅于进行科学预测的著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他通过一定的定量分析得出了“中美十年后形成两极格局”的结论,我很欣赏他的研究方法和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过,在“中国会不会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这一点上,我有不同看法。
超级大国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估之上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GDP、科学技术成果、武器装备等),也包括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感召力、国际诚信度、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等)。
冷战时期,我们公认美苏两国是超级大国。虽然,苏联是一个畸形的超级大国,重军抑民。但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来看,它仍算是一个超级大国。相形之 下,同一时期的日本属于“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虽然当时它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政治影响力达不到世界级水平,国防不是完整的国防, 顶多算是一个地区性的大国。
在评定是否是超级大国的标准中,一些定量可以进行量化,但还有很多变量,比如国民素质、软实力,都难以被量化。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是人口大国,又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便十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但中国受其他方面所限,特别是人均GDP,仍然不能算作超级大国。
从军队来讲,中美在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可比之处,也有不可比之处。双方在目标、性质、起点、投入上都不一样。我们要达到美国的军事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十年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我想这个看法过于乐观了吧。
在我眼中,“中国梦”是一个强国梦,不仅是经济上的强大,也包括政治影响力、外交影响力、军事上的强大。但是自诩为一个超级大国,去挑这个头,我认 为没有这个必要,中国也没有这个意愿和冲动。我们只是想让人民富足起来,过得有尊严、有地位。超级大国是什么?它需要引领国际社会的发展,承担更大的国际 义务,我觉得十年后中国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当下中国,我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中国孩子从教育之初,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们的精英集中在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但一流 高校中百分之六七十的毕业生都流向了美国。如果年轻人才能够回流到中国,同时中国还能吸纳全世界的精英,那么届时中国才能算是很有影响力的大国,这点可看 作衡量是否是大国的重要标准之一。
要成为超级大国,就必须要另起炉灶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中美及大国关系研究)
在我看来,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有特殊的含义。不仅是自身实力强,对外也需要奉行对抗性的战略。虽然毫无疑问,中国十年之后的整体 实力会比现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仍会以奉行和平为主,不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外交政策。所以从这点上,我不赞成说中国会成为一个超级大 国。
不过,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我们的外交政策肯定会随之进行调整:承担并发挥更多的国际责任。无论中国是否成为超级大国,这都是需要去做的。但肩负更 多国际责任,不意味着去和他国进行对抗。中国已经提出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立新型的管控中美关系的方式。这就是和“超级大国”的明显 区别。
我想,关键在于,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不是要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千方百计地融入这个体系。“融入”本身就是对现存体系的接受,尽管现有体系不完美,但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发展利大于弊。如果中国要成为超级大国,那么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另起炉灶。
中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方针,也会在一些方面适时作出调整。这些调整都要看是否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否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这种调整下,其他国家或许会认为现在的中国、十年后的中国都会更加咄咄逼人。这种说法的存在并不奇怪,但是它不足以把中国定性为超级大国,只是他们所感到的国际秩序会因为中国的崛起发生变化。
事实上,如今的世界再次处于历史变革的十字路口:全球力量分散化趋势正在快加:由霸权国向多个力量中心分散的趋势明显。虽然全球政治、经济版图正在进行历史性重组,但全球治理机制却明显滞后,其建设跟不上现实变化与时代要求。
对此,中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致力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优化全球经济的治理模式。中国需要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发展。
因此,相应地,中国对外还会坚持不结盟原则。对中国来讲,保持不结盟的立场既有利于中国现在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