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借力“历史惯性”

2013年08月24日 05:24:43 来源:新华网

今后十年,国际格局如何演变,地区形势、中国对外关系如何变化?22日下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作客“新华国际”微信访谈,就新著《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所作预测和国际热点问题与网友互动。

阎学通认为,到2023年,世界将形成中美两极格局,但不会重现“冷战”;东亚将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将调整对外政策,更多地承担国际领导责任。

中美两极非冷战

为什么预测今后十年而不是二十年的国际形势?阎学通说,先前以二十年为时间范围的国际关系预测几乎全被历史证明是错的,例如,以1993年人们 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预测,难以想象中国十几年后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2003年时,已经有许多人讨论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现 阶段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水平,以十年为预测时间范围,旨在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率。

阎学通预测,到2023年,中国经济实力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军事实力、文化实力难以赶上美国,中国无法全面超越美国。不过,今后十年中国改革力度大于美国的状态不会改变,因而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两极的国际格局。

两极格局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再次进入冷战状态。阎学通认为,形成冷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隔离,没有往来,而今天全球化 使中美之间不可能隔绝,两国在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诸多领域相互交织,冷战再次发生的基本条件不存在。因此,即便中国和美国都通过结盟的方式展 开竞争,也无法形成冷战。结盟不是冷战的特有产物,几千年来、冷战之前就已存在。

阎学通预 测,今后十年,中美军事竞争将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双方发生直接战争的危险会进一步下降,发动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同样很小。科技竞争将取代自然资源竞 争,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到2023年,中美就国内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分歧将弱化,政治分歧和矛盾将主要集中在国际政治问题而非内政问题,两 国就如何制定新的国际规范会经常发生矛盾。

世界中心变东亚

一些学者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世界中心将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从欧洲向亚太转移,缘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中国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关于世界中心转移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阎学通预测,到2023年,东亚将成为世界的中心,一是因为中美都将把东亚视为主导世界的基础,东亚是战略价值最大的地区,二是两国在东亚拥有可相互制衡的力量,都不占据主导地位。

届时,中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可达欧盟国家总体经济规模的80%以上,加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东亚的整体经济规模必然超过欧洲,当中国成为一个仅次于美国、具有全球战略影响力的大国时,东亚将具备全球战略竞争力。

阎学通预测,未来十年,东亚既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区,也是海洋争端和战略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中美在东亚战略竞争的程度将超过它们在其他地区的战略竞争,这场实力竞赛的核心将是政治实力竞赛。

尽管东亚国家之间存在不少矛盾,包括领土争端,阎学通认为,一个地区成为世界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一地区是主要战争竞争者争夺目标、即国际政 治主要矛盾的核心地区。东亚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恰是东亚能够成为世界中心的重要因素。而且,到2023年,东亚地区海洋争端将不像现在这样紧张,对东亚国家 双边关系的影响也将弱化。届时,岛屿争端尽管无法得到解决,也不会是改善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

老牌大国失风采

一些网友怀疑欧洲会失去世界中心地位的预测,理由是今年欧洲联盟成员国新增克罗地亚,总数达到28个,且第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3%,暂时结束欧元区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经济衰退。

阎学通回应说,今后十年欧洲的衰落是相对衰落,即欧洲经济自我纵向比较,将好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情况,但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美国和中国,因此欧洲与美国和中国比,实力地位呈相对下降趋势。

阎学通形容欧盟现在是“鸡多不下蛋”,成员国增加的同时削弱了欧洲的合作优势,今后十年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难度会更大。今后十年还会发生经济危 机,欧盟成员国有的承受不了就可能考虑退出欧盟。英国明年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留在欧盟,无论结果如何,都意味着欧盟成员国心向多处使,劲往各处拧。

阎学通预 测,到2023年,欧盟将失去今天国际合作和区域化样板的地位,人们讨论更多的将是应从欧盟的停滞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后十年,人们将关注德国而非欧盟在国 际事务中的作用。到2023年,德国将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领导国家,而法国将成为一个具有辅助领导力的国家。法德实力差距的扩大将加大两国在欧洲一体化政 策上的分歧。英国将难以保持欧洲地区大国的地位,甚至成为“欧洲的孤儿”。

就现在的世界第二军事大国俄罗斯,阎学通预测,由于今后十年世界能源价格将呈下降趋势,依赖油气出口的俄罗斯年均经济增长率难以超过4%,难以恢复苏联时期的超级大国地位。中俄综合实力差距拉大,将促使2023年的中俄战略关系更紧密;借助中国的力量发展自己将成为俄国内主流观点,俄罗斯将接受中国在中亚影响力不断上升的现实。

就另一个老牌大国日本, 阎学通预测,今后十年,人口老龄化不仅会从思想上阻碍日本深化改革,而且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会直接妨碍改革。到2023年,日本将是一个心怀不满却力不 从心的地区大国。今后十年,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将不仅受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变化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外交战略的选择。

中国外交谋变革

阎学通认为,今后十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中国的海外利益将迅速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扩散,尤其是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面临的威胁会越来越大,将促使中国的外交原则从经济导向转为政治导向。

他说,今后十年,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将使中国外交越来越难以采取依附、搭车或独立于各方的政策。中国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战略信誉,需要弘扬谦虚谨慎的战略文化而不能继续遵循韬光养晦的战略原则。

今后十年,中国将面临不断增大的“中国责任论”国际体系压力。如何克服体系压力,实现民族复兴,将是今后十年中国外交面临的最大课题。阎学通认 为,今后十年,中国将不断学习如何制定与国际地位相称的对外政策,在承担国际责任的同时推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范,而新规范将源自中国传统思想的 “公平”、“正义”和“文明”思想。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全球治理规范遵循典型的公平而非平等原则,得到相当一 些国家支持。

安全难题寻解答

就网友关心的维护海洋权益,阎学通认为,需要改变不结盟原则,通过结盟,向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将有利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中国不愿意结盟的最主要顾虑是担心卷入一些面临美国战略压力的周边国家与美国的对抗。然而,亚太国家已经准备好从中美战略矛盾中渔利,与其等这些国家利用中美矛盾与中国讨价还价,不如主动与它们结盟并以此增强与美国竞争的国际力量。鉴于中国已经把巴基斯坦定位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词具有较大潜力取代“盟友”。

就不少网友担心俄罗斯作为中国的“盟友”或“准盟友”不可靠,阎学通认为,许多人根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结盟的教训而担心俄罗斯不可靠,实际是 一种弱国心态。强国与弱国结盟,只有弱国担心强国不可靠,而不是相反,因为弱国依靠强国,而非强国依靠弱国。我们经常看到,美国的盟友会抱怨美国不可靠, 而美国从不抱怨它的小兄弟们不可靠,美国的工作是让盟友们认为它可靠。在中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中俄关系,我们需要调整心态。

就网友经常议论的如何突破“地缘包围圈”,阎学通认为,首先要巩固大后方,即上海合作组织,使中国北部和西部更加安全,然后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力度,发展军事合作关系,使日本更加孤立,促使日本民众意识到与中国、韩国对抗的结果是将孤立于东亚国家。日本选择成为“东亚的英国”,是他们自己的事,其结果不是中国受孤立,而是日本受孤立。

阎学通认为,今后十年,日本将对美国不愿与中国全面对抗的政策不满,更会因为美国不愿为了日本与中国对抗而耿耿于怀。日本将意识到,在中美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可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和更多与中美讨价还价的砝码。

阎学通预测,以十年为限,前期,中日政治关系在安倍晋三执政时难有实质性改善,中期日本更换领导人后,双边关系改善能有机会,但机会将小于后 期。也就是说,接近2023年的前一两年,中日关系改善机会较大,原因是日本与中国对抗的主要动力来自日本社会的右倾化趋势,几年后日本民众会问,对抗的 好处是什么?当日本民众意识到与中国对抗的结果是更加孤立于东亚地区,社会思潮会发生变化,理性政治家上台的机会来了,中日关系改善的机会也就来了。(胡 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