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三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暨“国际网络安全秩序”研讨会在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举行。此次研讨会邀请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原空军副司令陈小工将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力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特约研究员薛晓东。他们分别发言后,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郝叶力作了点评。
阎学通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选择“国际网络安全秩序”为主题的背景。当前网络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国的高度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不仅进入了人们生活,更是关系到大国的规则制定权。建立国际新秩序,本质是国际权力再分配,网络安全秩序就是关于在国际网络问题上的权力分配问题。大国在网络安全上的角力,正在成为大国特别是中美两国的战略矛盾。

张力研究员在发言中讲到,当前国际战略竞争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上升到了新高度,数字鸿沟判断标准之一将是大数据技术的高低。这就要求国家的社会管理方式理念要升级,产业布局需要平衡,国家安全管理方式要改进。特别是今年以来所呈现出来的国际网络与信息安全动态体现为:网络攻防新态势显现,网络军备竞赛高烧不退,网络安全威胁升级且多样化,主要国家不断强化保网控网能力,网络外交博弈白热化,中美在网络空间围绕规则的较量白热化。说明网络秩序与格局的塑造已进入关键期。
陈小工将军围绕网络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作了发言。他认为,就网络安全治理各国都有主张,由于网络空间是全球治理的新兴领域,国际社会尚未建立网络空间的新秩序和新法则,现实起作用的仍是“丛林法则”,即网络能力决定网络权力。发达国家在网络能力上的指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并垄断网络标准,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网络空间的权力优势。当前网络空间权力结构出现变化,新兴国家的网络空间的权力在增长,给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带来积极因素。中美在网络秩序上不同主张的碰撞,对网络秩序建设有决定意义。
薛晓东研究员总结了中美在网络自由、网络主权、网络监控与网络窃密及网络战与网络威慑四个方面的分歧。他认为中美尚有合作空间,例如溯源证据标准问题,即遭受网络攻击后进行调查时,什么样的信息构成证据,可以让对方认可。供应链安全方面也可讨论合作。
郝叶力副会长点评认为,人类在20世纪用网络技术构造了一个网络空间,而21世纪人类要用网络思维、网络技术来治理网络空间。当前国际网络空间、网络战略的博弈已经集中和聚焦在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的分歧和博弈上,要建立网络安全新秩序更应抓住四个要点:一是新文明的觉醒、二是新规则的主导、三是新强国的示范、四是新兴大国关系的引领。
在自由讨论环节,来自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及媒体记者们踊跃提问,专家们也一一作出了耐心解答。最后,阎学通院长总结道,要提高我国在国际网络安全秩序方面的影响力,一是要有技术,提供有效的实力支撑,二是要加强制定规范的外交能力,三是要加强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要用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来指导我们在网络空间的权力竞争和规范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