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第19期“认知演化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历史演变”活动简报

2022年4月12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余博闻老师做客清华国关新知论坛总第78期——云端系列第19期。本次活动以线上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余老师结合他发表在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21年第4期上的文章,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认知演化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历史演变”的讲座。

                         

图为活动现场照片(左为孙学峰老师、右为黄宇兴老师)

余老师本次讲座围绕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实践模式的演变展开。他首先阐述了本项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探析中国特色国际发展合作如何产生,并讨论相关实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他指出,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主要有以下三个实践特征:一是项目制和要求导向、二是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三是“发展合作”与“商业成分”的结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上述特点表现出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的加强、项目间协调与配合的发展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环境和社会安全保障的强调。

图为余博闻老师线上分享


接下来,余老师结合“认知演化”理论解释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社会建构过程。他指出,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发展合作的产生需要注重观念维度,而传统建构主义研究侧重观念的跨国传播,未讲清本土实践者如何能动地创新。他发展了一个简化的认知演化分析框架,强调政策反思、本土知识的迁移和依据本土知识的政策实验三个机制对本土实践革新的关键意义。其中,政策反思是创新的启动机制,而新实践的建构是以引进外来理念还是本土化创新为基础,则取决于围绕本土知识的政策实验是否取得良好绩效。余老师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国际主义指导下中国的对外援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特色国际发展合作方案1.0版(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特色国际发展合作方案2.0版。对相关实践演变逻辑的过程追踪,展现了认知演化理论对变革原因和变革方向两大问题的解释力。

讲座结束后,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教授对余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余老师一道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孙老师回顾了清华国关新知论坛的发展历程,并感谢余老师的精彩分享。孙老师不仅肯定了余老师的研究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而且高度评价了余老师依据中国实践经验构建理论的努力。孙老师建议,后续研究可推动关于“可转换的本土知识”(transferable local ideas)的路径研究,除探讨知识的“横向平移”外,还可进一步考虑知识的“纵向迁移”和“斜向拓展”。此外,关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政策效果,孙老师建议可进一步讨论影响决策者对成功或失败的评判的因素,并在研究设计中适当补充若干案例讨论导致结果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孙老师紧扣讲座主题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解答。针对关于中国周边外交与秩序的提问,孙老师分享了对“秩序”概念的理解。他强调秩序不能以“有或无”的二分法来界定。秩序也不等同于制度、规范、安排。一个关于秩序的理解应将“符合预期的行为模式”作为重要维度。此外,在回应关于我国是否应承担国际责任的提问时,孙老师强调应讨论国际责任来源的历史演化过程,并重点关注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方式方法。

新知论坛始于2012年12月。因形势变化,自2020年3月起,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决定开启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搭建线上交流的平台。截至目前,新知论坛—云端系列已经走过了两周年。论坛将持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