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江天骄老师做客清华国关新知论坛总第79期——云端系列第20期。本次活动以线上分享的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江老师结合他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2期上的文章,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全球网络空间的脆弱稳定状态及其成因”的讲座。
讲座伊始,江老师首先就其研究问题的提出进行说明。目前,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性已成为全球战略稳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护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对于避免大国间激烈对抗和冲突升级、促进网络空间的和平利用至关重要。然而,网络空间处于“稳定”和“不稳定”之间的脆弱稳定状态。由此,他阐述了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为何网络空间会长期处于这种脆弱稳定状态?影响网络空间趋于稳定或不稳定的因素和机制是什么?” 。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江老师对既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指出:既有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既有研究仅从大国关系和军事领域入手研究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忽视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差异;第二,既有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支持或反对某一项政策而开展的应景式研究,与现实政策结合过于紧密,缺乏更加系统性的学理分析;第三,既有研究大多基于“稳定”或“不稳定”的两分法思维,未能全面把握网络空间战略稳定问题的复杂性。

图为江天骄老师进行分享
随后,江老师对网络空间呈现出的脆弱稳定状态的特点进行了解释,强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性由制度安排、合作规范和攻防平衡三点要素构成。具有网络技术优势的大国之间并未因网络空间的竞争而爆发大规模冲突。这体现了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稳定性。然而,网络空间公共产品稀缺以及具备技术优势的大国所采取的的机会主义行为对网络空间的稳定性带来了冲击,体现了网络空间的脆弱性。

图为江老师选取的实证案例
为了验证网络空间的脆弱稳定性,江老师按照不同类型和层级,依次对以“棱镜门”为代表的美国全球网络监听行动、以“清洁网络计划”为代表的切割供应链行为及以“震网病毒”为代表的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进行了详细说明。上述案例表明,美国通过将公共产品私有化推行大规模网络监听,以零和博弈思维扰乱全球供应链,凭借进攻性网络战略对他国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从而对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带来威胁。
最后,江老师强调,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全球互联互通日益紧密,单边安全和霸权安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为了维护网络战略稳定,各国应当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围绕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建立信任措施这三大核心议题,致力提升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

图为阎学通老师进行分享
讲座结束后,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对江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江老师一道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阎老师首先指出,目前学界关于“网络空间”相关研究的认识和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江老师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选题站在了理论前沿。他殷切希望江老师未来能继续在该领域上深耕细作。阎老师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寻“网络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区别和联系,并阐述网络空间中的竞争与冲突并未导致自然空间国家间战争的原因。此外,阎老师还补充了两点意见。其一,网络安全不能简单等同于战略稳定。因此,研究者需阐明网络空间中战略稳定的存在性及其指向性。其二,美国地缘政治战略思维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深远。然而,这种战略思维对网络空间中的国际关系的适用性值得讨论。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研究者应当进一步讨论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方式与数字时代战略竞争思维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阎老师紧扣讲座主题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解答。针对互联网将推动世界各国走向对抗或是合作的问题,阎老师强调,研究者应将互联网视为一个新的领域网络扩建的形成和发展拓展了大国战略竞争的领域和范围。在关于如何运用道义现实主义来解释网络空间脆弱性的问题上,阎老师表示,道义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合作以政治领导的存在为前提。目前网络空间中尚未形成国际领导。因此,网络空间的治理和规范仍较难建立和推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在数字时代把握创新的契机,以数字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战略思维方法引领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创办于2012年12月,主要聚焦于分享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5月已举办了79期。因形势变化,2020年3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决定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持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