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8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了本届理论创新研讨班。研讨班以“微观基础、因果机制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为主题,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Kai Quek(郭全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英璐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苏若林担任主讲嘉宾,研讨班活动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陈冲主持。受邀嘉宾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与前沿理论文献,分享了前沿国际关系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因果机制相关的经验与思考,并学员关心的理论创新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和探讨。

7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老师以“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传统路径”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尹教授指出,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研究与知识生产通过引入政治心理的变量和方法来解释国际政治的事实,理解政治中的人格特性。尹教授重点讨论了理论创新的传统,包括重构理论假定、对新事实的概念化、竞争性的解释逻辑、提炼新的解释来源、因果机制中关注条件机制、案例方法等议题。同时,尹教授还与学员分享了他对理论创新前沿的理解,如何进行研究议题的拓展、研究事实的扩大、研究方法的多元综合以及理性主义与政治心理的融合等问题。

7月7日下午,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Kai Quek(郭全鎧)老师进行了题为“Audience Costs: Theory and Evidence”的分享。他从概念入手,用生动的案例和信息丰富的图表展示了如何全面理解“观众成本理论”,并从观众成本理论的来源与微观基础、其存在性与有效性、现有争论和其他研究方向等角度对既有文件进行了梳理与点评,并概括出多种理论机制。最后,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回应了如何用实验方法理解观众成本的条件性与可操控性。

7月8日上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英璐薇老师以“大数据下的非政府武装冲突”为题进行了分享,集中讨论内战和恐怖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在内战部分,英老师讨论了为什么内战是一个国际关系议题以及影响内战爆发的因素。在恐怖主义部分,英老师介绍了恐怖主义的概念、策略以及探究发展阶段。最后,英老师对冲突研究前沿进行了展望。她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侧重于更加微观层次的数据和挖掘因果机制,并注重研究的现实意义。

7月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苏若林老师进行了题为“国际冲突的微观基础与理论创新路径”的分享。她首先指出,在国际关系微观转向和新的社会科学行为主义革命的背景下,研究微观基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升。接下来,苏老师重点解释了国际冲突微观路径的范围、特点与认知误区。随后,苏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回答了如何用微观视角来理解国际冲突。苏老师建议,微观研究可以关注行为体、关注互动、关注过程、以及关注不同层次间的交互作用。最后,苏老师表示未来的微观研究应重点做到连接群体现象与个体作用,连接宏观理论与微观数据。

此外,本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还新增了“与名刊主编对话”环节,活动分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徐进老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编孙学峰老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执行主编刘丰老师与研讨班学员和听众在线交流。三位老师分别对刊物定位和发表流程进行了介绍。徐进老师重点分享了对他对研究品味与气魄的理解,而孙学峰与刘丰老师则结合个人英文发表经历,对英文写作与发表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在研讨班最后,孙学峰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研讨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期望研讨班学员能够借此平台互相成长,在学术道路上互相鼓励与陪伴,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做出新的贡献。至此,为期两天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圆满落下帷幕。
供稿:吕蕙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