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第23期“思想市场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活动简报

20221012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卢凌宇老师做客清华国关新知论坛总第82期——云端系列第23期。本次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卢凌宇老师结合他发表在《欧洲研究》2022年第2期上的文章,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思想市场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讲座。

图为卢凌宇老师进行分享

讲座伊始,卢老师生动地援引古人经典“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以此表示求知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视野、定高目标,重视方法论研究,同时就其进行该项研究长达十五年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简要分享。

紧接着卢老师先后介绍和评点了美国国家建构领域知名学者Cameron ThiesWilliam R. ThompsonHendrik SpruytCharles TillyJames Scott,以及社会科学理论大家Mancur OlsonRonald H. Coase的经典论文和他们对社会科学知识增长的丰厚贡献。他还列举了数位知名学者对其持之以恒地推进“思想市场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究产生了重要启发的观点,如Mancur Olson主张应重视“普遍性问题、张五常强调“要研究重要的问题”及“卓越的理论须是简单的”、赵鼎新提出“谚语及俗语是社科科学理论重要来源”等。

图为卢凌宇老师的PPT

卢老师表示其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批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创新的主要路径,并在借鉴Ronald H. Coase思想市场创意的基础上,从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两个视角来探讨如何实现理论创新,尤其是将需求端纳入对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转型的讨论。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是理论生产和理论消费互动的结果。理论的生产者强调理论的真实性,而理论的消费者则注重理论的简约性、普遍性以及与现有(主流)理论的兼容性。

图为卢凌宇老师的PPT

演讲的最后,卢老师就如何实现大理论创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国际关系相关专业的青年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殷切期盼。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卢老师紧扣讲座主题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解答。针对大理论是否能实现创新及当下是否具备孕育新理论的条件这个问题,他表示,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证伪前人来实现。我们身处的快速变化的时代就是孕育新理论的良好土壤。关于应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普适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的提问,卢老师认为普适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并非线性相关,也并不必然矛盾,关键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选择。最后,卢老师还转用陈寅恪先生“预流”的概念,谈及了在百年大变局的环境下,青年人需加强对世界重点事件及潮流的预判。虽然社会结构性因素会影响个体选择,但并非是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命运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年轻人需要积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图为孙学峰老师进行现场点评

讲座结束后,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对卢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孙老师首先感谢卢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并高度肯定其在文献研究中付出的扎实努力及该研究对学科理论创新的现实推动意义。其次,孙老师提到了本次新知论坛还吸引到了以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为代表的众多国内知名国际关系院系的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最后孙老师谈及了他对理论创新中真实性和适恰性二者相关性的理解,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借鉴卢老师论文的理论框架来开展研究,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写作能力。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创办于201212月,主要聚焦于分享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成果,截至202210月已举办了82期。因形势变化,20203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决定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持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