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第24期“国际政治的信号理论:进展与挑战”活动简报

2022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曹德军老师做客清华国关新知论坛总第83期——云端系列第24期。本次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曹德军老师结合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国际政治的信号理论分析》,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国际政治的信号理论:进展与挑战”的讲座。


图为曹德军老师进行演讲

讲座伊始,曹老师阐述了信号的定义,信号(signals)是行为体为了达到既定目的——改变对方的认知,而有意识地呈现出来地任何可观察的特征,国际政治信号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准确地理解和沟通国家意图。

紧接着,曹老师谈到根据信号研究的成本,可将外交信号二分为“昂贵信号”(costly signal)与“廉价话语”(cheap talk)。“成本”即“支出”,包括能量消耗、资源损失、时间投入、机会损失或事后风险等。昂贵信号是一种通过投入不可撤销的高成本约束,以揭示不可观察意图的信号;廉价信号则是非约束性的、无报酬(payoff-irrelevant)的信号形式,违背该信号不会遭受直接惩罚,其承诺没有成本。他还表示,信号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让对方相信自己的信号是可信的。基于现有主流文献,关于信号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流派:其一,理性主义分析路径关注信号成本与工具性信任的关系;其二,认知心理学分析路径关注信号情感价值与情感性信任的关系。

针对当下崛起国的信号传递逻辑,曹老师也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表示崛起国通常会发出正向安抚性的保证信号(Reassure Signals)或负向压制性的威胁信号(Threat Signals)。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信号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崛起国可能同时发出两种信号。

图为曹老师的PPT

曹老师还对信号研究的各类研究方法进行了重点说明并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及利弊。目前信号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主要可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具体而言,博弈论注重数理演绎,实验法偏好控制观察,统计分析侧重于数据回归,案例分析法运用档案资料。近年来, 镜像神经元、交叉学科与叙事分析视角兴起,为信号研究增添诸多新元素。

随后,曹老师通过1961年美苏峰会期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会面、1979年美苏峰会期间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的会晤等“试金石”检验案例验证了测试信号可信性的检测机制。

图为曹老师的PPT

最后,曹老师对外交信号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着重指出:1.高昂成本只是信号可信的条件之一。2.为丰富和发展信号理论,研究者应积极讨论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与接收。3.理性主义路径与认知心理学路径并非绝对割裂对立的。研究者可积极促进多元范式的对话与整合。4.研究者应重视信号传递的生命周期。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曹老师紧扣讲座主题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解答。针对崛起国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第三国展示信号的提问,曹老师认为第三方在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主要可产生支持、削弱、稀释、扭曲四种作用。关于中国应如何更好传递走和平道路信号的提问,曹老师以东南亚为例,我们应综合平衡“安抚信号”和“威慑信号”,同时应考虑到美国、日本等第三方国家对我国的稀释或扭曲可能。对近期美国拜登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表述,曹老师指出,研究者应区分“行为”和“信号”。拜登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并非是一种信号,而是国家政策。

图为孙学峰老师进行点评

讲座结束后,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对曹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孙老师首先感谢曹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并高度肯定其在著作中付出的扎实努力及该研究对国际理论研究的现实推动意义。其次,孙老师回应了关于应如何寻找国际关系相关学习资源及开展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孙老师强调,除了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外,研究者应广泛阅读综述、尤其是关注系统性、反思性的综述研究,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写作能力。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创办于2012年12月,主要聚焦于分享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11月已举办了83期。因形势变化,2020年3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决定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持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