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至7月4日,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届“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研讨班”,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研讨班安排了10场专题讲座,涵盖了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与数据库应用等内容。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学员线下参与了此次学习,现场师生之间积极交流互动,气氛热烈。
6月30日上午,孙学峰老师简要回顾了方法研讨班22年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课程的讲授目标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国际关系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使论文写作更具说服力和实质性。接着,孙老师从“什么是科学研究”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逐一讲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核心环节,包括如何定义好的研究问题、如何发现“意料之外”的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情理之中”的因果机制来解释问题。最后,孙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社会科学中研究假设的“五大标准”,并就学员们在研究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6月30日下午,刘丰老师讲授了概念的操作化与类型化。刘老师首先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强调了明确概念界定对于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接着,刘老师以“对冲”概念为例,详细阐释了概念操作化的路径,提出了概念操作化的三个层次:基本定义、分界定义和操作定义。通过这些层次,研究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可测量和观察的变量。最后,刘老师介绍了概念类型化在国际关系研究和理论创新中的重要意义,阐明了类型化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并强调类型化有助于对社会事物、现象和行为进行归类,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基础。
7月1日上午,陈冲老师进行了“国际关系数据可视化”的专题讲座。陈老师首先介绍了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强调简单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数据可视化不仅是将数据转化为图形展示,更是分析数据、发现模式和加快决策过程的关键工具。讲座中,陈老师详细解释了数据可视化的两大主要目的:揭示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以及加快决策过程,并重点讲解了R语言及其著名的ggplot2软件包,通过实例展示了柱状图、条形图、密度图、箱线图和时间序列图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此外,他分享了如何通过数据可视化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并讨论了其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陈老师总结了设计有效数据可视化的原则,包括保持简单、使用一致的度量、选择有意义的颜色以及通过图表讲故事等。
7月1日下午,陈冲老师讲授了“国际关系空间数据分析”的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空间数据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在社会现象中的普遍存在。陈老师回顾了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方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应用,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如政策扩散、投票行为、内战和革命等,展示了空间依赖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同时,陈老师分享了多种用于空间分析的软件和R语言包,如ArcGIS、GeoBUGS、GeoDa、GRASS、spdep等,并介绍了全球行政区域数据库(GADM)、社会经济数据和应用中心(SEDAC)、武装冲突位置和事件数据(ACLED)等多个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7月2日上午,漆海霞老师讲授了博弈论。漆老师首先明确了博弈的本质即为“互动”,并向同学们讲解了构建博弈模型的“三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收益。漆老师结合诸多历史案例和经典模型,设置攻防情境,引导同学们尝试建立博弈模型。此外,漆老师详细讲解了静态博弈和有限多轮博弈等内容,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不同博弈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漆老师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和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博弈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7月2日下午,刘丰老师讲授了案例研究方法,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强调理解每种方法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并从研究对象和数据可得性等维度决定合适的方法。接着,刘老师指出案例研究中容易出现案例选择标准不明确、案例与理论匹配性较差以及对竞争性解释的回应不足等问题,因此案例研究也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标准和方法。最后,刘老师提出了实施案例研究的五大环节:明确研究范围、编制案例清单、选择细致考察的案例、运用具体技术进行案例分析以及与替代性解释进行比较,并结合实际研究进行了详细讲授。
7月3日上午,漆海霞老师讲授了“不完全信息博弈”和“线性回归”两大主题。漆老师首先介绍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详细解析了经典案例“空城计”,并通过贝叶斯均衡和后验概率的计算,说明了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战略决策过程。随后,漆老师讲解了线性回归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重点介绍了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回归模型,以及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及其在回归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数据分析和软件操作示例,她展示了如何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模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
7月3日下午,庞珣老师介绍了贝叶斯预测在因果推断中的应用及其R实现。庞老师简要讲解了贝叶斯预测的数学原理,并通过“两国统一对西徳人均GDP的影响”和“选举日注册对美国选民投票率的影响”两个案例,比较了合成控制法和贝叶斯预测两种方法在构造反事实中的异同。相较于合成控制法,贝叶斯预测的置信区间有利于得出统计推论。随后,庞老师展示了贝叶斯预测在R中的实现,包括bpCausal包的安装、语法等。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贝叶斯预测具有放松平行趋势假定、拟合更优、灵活性更强等优点。
7月4日上午,漆海霞老师介绍了多元线性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Cox生存模型等多种计量模型。她通过比较两种多元线性模型在中日关系回归分析中的结果,详细讲解了R²的数学原理及其解读方法。接着,漆老师介绍了Logit模型的应用范围,并通过数学推导引导大家理解Logit模型的系数解读方法。在回归模型的讲解之外,漆海霞老师还简要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她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国际关系期刊论文中的实际应用,使学员们更全面地理解了这些统计工具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技巧。
7月4日下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刘哲希讲述了GDELT数据库的应用和分析方法。她首先介绍了GDELT数据库的概况,包括其覆盖的时间范围、数据来源以及数据类型。接着,她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GDELT数据库获取和处理数据,并展示了如何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提取和初步处理。讲解过程中,刘哲希分享了GDELT数据库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事件数据进行地缘政治风险测度和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她生动地说明了如何运用GDELT数据进行事件筛选、风险计算和结果分析,并探讨了第三方调停与冲突烈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闭幕式上,漆老师鼓励学员们保持学术热情,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勇于创新,推动国际关系研究的不断进步。本届方法研讨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