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关新知论坛第86期“何种规范更能应对权力挑战?”活动简报

2023222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豫洁老师做客清华国关新知论坛总第86期——云端系列第27期。本次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长聘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张豫洁老师结合她即将在《国际政治科学》2023年第1期上发表的论文,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何种规范更能应对权力挑战?”的讲座。

AF385

图为张豫洁老师进行演讲

讲座伊始,张老师阐述了该研究的选题背景。2009,莱德·麦基翁(Ryder McKeown)在《国际组织》期刊上发表了《规范退化:美国的修正主义及反酷刑规范的缓慢消亡》一文。该论文关注到权力挑战规范之后给规范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在该文发表十年后,埃夫里尔·施密特 (Averell Schmidt)和凯瑟琳·辛金克(Kathryn Sikkink)重新回顾了美国的规范挑战行为,发现反酷刑规范依然具有强健的生命力。由此引申出研究问题:具有何种特征的规范在受到权力的冲击后更容易存续?基于权力与规范互动的独特背景,张老师试图从规范韧性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3F88F

图为张老师的PPT

之后,张老师对“规范”进行了概念解释并对既往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她指出,规范是“行为共同体持有的适当行为的共同预期。”学界对规范的思考和研究由来已久,但大都以“规范的扩散效果差异作为研究背景,为规范何以应对权力挑战提供了相关理论解释。在这一情境下,扩散水平较高的规范更具生命力,也能够抵御权力挑战。规范的人道主义程度与法律化程度是已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解释角度,但这些维度的逻辑性、时效性、专有性层面仍存在经验层面的不足。鉴于此,张老师试图在权力挑战规范的背景下引入规范“韧性”作为衡量规范生命力的新角度。

随后,张老师重点说明了规范韧性的定义与解释机制。张老师主要从价值争议性与内容清晰性两个维度界定规范韧性。张老师认为,对规范韧性的评估,既要考察规范的价值争议性——规范是否享有最高程度的国际合法性、道德性;又需考虑规范的内容的清晰程度——内容明确、概念清晰的规范会增加权力挑战的成本。只有将上述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者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规范韧性。只有当规范的价值争议性低与内容清晰性高时,规范才具有较强的韧性,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更好地抵御权力的挑战


图为张老师的PPT

之后,张老师通过“美国对反酷刑规范的挑战”及“保护的责任规范”两个案例,运用定性比较的方法检验了规范韧性与权力挑战之间互动机制的解释力。其中,“反酷刑规范”的价值争议性较低,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国际共识,形成支持规范的国际网络。该规范内容高清晰度,使得违背行为易于被识别,从而减少了挑战者“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因此,反酷刑规范延续至今。相比而言,“保护的责任”规范缺乏韧性,难以在国际社会中动员足够力量。

图为张老师的PPT

最后,张老师对其研究进行了总结。该研究提出的规范韧性概念,试图突破 法律化程度、人道主义程度等传统衡量指标,不再把评估规范的背景局限于规范的扩散效果差异,而是在规范与权力的互动关系背景下,探讨规范韧性。只有当规范具有韧性时,规范才更能够应对权力的挑战。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张老师紧扣讲座主题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解答。针对如何界定和衡量权力挑战的问题,张老师回应在其论文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界定了权力挑战。针对何为规范的倡导者的问题,张老师表示,国际规范的倡导者不一定是主权国家,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或个人、跨国性力量均可作为国际规范的倡导者。针对研究过程中应如何做类型划分且避免划分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张老师表示类型化分析的目的是将复杂事物进行清晰简单的还原,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寻求理论的解释力和简约性的平衡。

图为李彬老师(上)和孙学峰老师(下)进行点评

讲座结束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李彬老师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对张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李老师肯定了张老师在该论文中付出的扎实努力,他表示该研究中应注意区分“挑战”和“权力挑战”二者的不同,并细化测量规范扩散的方法。孙老师感谢张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高度肯定该项研究的规范性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就博士生应如何开展专业学习进行了分享。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创办于201212月,主要聚焦于分享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成果,截至20232月已举办了86期。因形势变化,20203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决定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持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