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关新知论文工作坊第三期“Partisan Bias in Voters’ Evaluation of Intra-party Conflict” 活动简报

2023年4月25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卢晓老师做客第三期清华国关新知论文工作坊,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 “Partisan Bias in Voters’ Evaluation of Intra-party Conflict”的讲座。本次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吕杰教授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济冬副教授对论文进行了评议。活动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长聘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

为卢晓老师进行分享

讲座伊始,卢老师对其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对欧洲政党及选民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欧洲国家国内政治过程和决策机制,为我国更好地应对相关风险和挑战提供学理支持。既有理论认为,欧洲政党党内分歧会影响不同选民群体的投票选择,但党内分歧对选民在选举时是否投票支持该党所产生的影响并不确定。一种观点认为,党内分歧的存在是党内民主的表现,会对选民会产生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党内冲突的出现将削弱政党通过竞选上台执政后的政策执行能力,会对选民的政党选择产生消极影响。

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卢老师的论文对欧洲选民进行了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选民对是否存在党内分歧及党内分歧强度变化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他提出了四个假设:(1)随着党内分歧的上升,选民投给该政党的概率将降低;(2)同摇摆选民相比,政党选民(Partisan Voters)对于党内分歧的信号更加敏感;(3)在党内分歧较小的情境下,与具有特定政党偏好的选民(Intra-Partisan Voters)相比,具有特定政党厌恶的选民(Out-Partisan Voters)更为敏感;(4)在党内分歧较大的情境下,与具有特定政党厌恶的选民相比,具有特定政党偏好的选民对党内分歧的扩大更为敏感。

之后,卢老师介绍了该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并选取了英国选举研究的面板数据,运用条件二元分位数回归模型(Conditional Binary Quantile Model)检验党内分歧对具有不同程度党派倾向的选民的影响。

图为卢老师的PPT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党内分歧对选民评价和选择政党的影响受到选民党派倾向的影响。不同类型选民的反应根据党内分歧的程度轻重也呈现出不同特征。首先,政党分歧会对选民的政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其次,与政党选民相比,摇摆选民受党内分歧影响较小。通过进一步检验具有特定政党厌恶选民和具有特定政党偏好选民的政党选择差异,论文认为,具有特定政党偏好选民对党内分歧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党内分歧的提高,具有特定政党偏好选民会大幅减少对其所支持政党的选举支持。具有特定政党厌恶选民的情况正好相反:即使在较低的水平上,他们对党内分歧也比较敏感,但当党内分歧水平较高时,他们的反应就比较弱。


图为吕杰老师进行评议

吕老师高度肯定了该研究在比较政治学方法论上的贡献和学术意义,并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论文标题,更为清晰界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二者间关系。第二,明确区分中介变量(mediation)和调节变量(moderation)的不同作用。论文阐述的主要是变量的调节效应。第三,该论文的检验结果与既有理论给出的模型所得出结论相反。论文需进一步在理论上讨论既有理论结论成立的条件,从而彰显论文的理论意义。第四,在测量方法的选择上,以基于调查的主观测量(Survey-response based subjective measure)会受到内生性等问题的影响。在处理变量测量方面,论文需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数据刻画概念准确性之间的平衡。

图为陈济冬老师进行评议

陈济冬老师高度肯定了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及实证层面的成绩,同时也对论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应对文章所用模型进行具体的介绍和解释,以突显其与传统模型的区别,通过强调所用模型的独特优势可以使文章的亮点更突出;二是理论的论述可以再细致一些尤其是自变量影响机制的独特性;三是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精细的问卷设计获得更加精准的测度。

卢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点评意见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在未来的写作和投稿的过程中予以采纳。

新知论文工作坊创设于2023年1月,截止2023年4月,已成功举办3期。工作坊旨在通过对处于写作阶段的论文进行专家评议和学术讨论,帮助作者提升论文质量,以增强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