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背景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分析” 活动简报
2024年6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贺之杲老师做客清华国关新知论坛总第97期——云端系列第38期。本次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长聘副教授黄宇兴老师主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教授作为点评人。贺之杲老师结合他和巩潇泫老师在2023年第11期《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表的文章为大家带来题为“大国博弈背景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分析”的研究分享。

35F2A

图为贺老师进行讲座

讲座伊始,贺老师首先介绍了其研究背景。当前,大国博弈成为国际关系的底色,大国或国家集团间的博弈由单纯的利益政治转向利益政治+原则政治,而地区一体化组织作为重要的“中间地带”行为体将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大国博弈的外部刺激对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内部治理及其对外政策选择的影响,自主性研究正成为地区一体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由于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区别于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自主性,国际社会将制度化水平作为衡量其自主性的重要指标,然而制度化水平明显强于东盟的欧盟却在维持自主地位的立场及实践过程中却遭遇了比东盟更多的困难。为此,贺老师在界定自主性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进一步厘清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找出影响欧盟和东盟各自自主性的因素,分析在大国博弈加剧背景下欧盟和东盟自主性程度差异的作用机制。
随后,贺老师对地区一体化组织自主性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在有关自主性的既有研究中,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国际组织自主性既包括政治自主和制度自主,又包括程序自主和功能自主;从国家层面来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与国家自主性的逻辑相通,都包含内外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国家/组织与社会/地区的内部自主性,二是国家/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外部自主性;从国际体系层面来看,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依附论对于自主性的态度和定义也各不相同。


3203A

图为贺老师的PPT

随后,贺老师就地区一体化组织自主性的分析框架进行说明。他提出了自主性的四重分析维度——内部维度、外部维度、物质维度、观念维度,进而对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进行了更为学理化的解析。在这一框架中,不同维度构成的资源汲取能力、集体行动能力、内部共识、外部承认都是衡量自主性的重要指标。大国博弈的程度塑造了地区一体化组织自主性的行动空间;此外,内部协调程度决定了地区一体化组织自主性的行动能力。在此基础上,贺老师提出了四个假设:1.大国博弈程度弱时,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该组织的自主性越强;2.大国博弈程度弱时,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低,该组织的自主性越小;3.大国博弈程度强时,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该组织内的小国更有机会和空间参与组织决策,但组织内大国与小国存在分歧时,小国可能会限制组织内的大国协调,对组织的自主性产生负面影响;4.大国博弈程度强时,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低,组织内的国家共识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组织内分歧较小时,该组织的自主性可能提升。


2D78B

图为贺老师PPT

随后,贺老师就欧盟的战略自主困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了案例分析,前者聚焦欧盟如何协调各成员国推进其政策,后者关注欧盟如何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避免依赖美国,保留欧盟的自主性。贺老师认为,大国博弈在激发欧盟战略自主诉求的同时也冲击了欧盟的战略自主;欧盟内部协调的高制度化也限制了欧盟的自主性,其内部差异限制了欧盟的资源汲取能力和共识程度,内部和外界对欧盟的认可不升反降。反观东盟,其中心地位虽然被大国博弈的程度所影响,但是东盟应对大国博弈的“东盟方式”却值得借鉴。东盟内部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其灵活的方式在维护内部团结的同时协调与外部大国的关系。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东盟地缘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国也普遍认可东盟在该地区的作用。
最后,贺老师对大国博弈背景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建设进行了前景展望,面对大国博弈的国际环境,地区一体化组织成为调适大国博弈的关键“中间地带”行为体。但是,面对大国竞争加剧,欧盟和东盟的自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制度化水平更高的欧盟受到的冲击较大,而东盟应对冲击的空间反而更大。此外,贺老师也表示要正确处理中国外交与“中间地带”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国视角下的国际合作理论等。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贺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分析变量、制度设计、对大国政策偏好的反向塑造等问题。针对地区一体化组织制度化水平与自主性之间的关系的提问,贺老师认为虽然制度化水平作为影响自主性的主要变量,但并不能简单地通过降低制度化水平提高自主性,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需要考虑组织内部协调与国际博弈的互动。针对一体化组织能否在制度设计层面增强对于外部国际博弈环境的适应性的提问,贺老师提出增强制度对国际环境的适应性涉及组织与制度从自主性到合法性、有效性的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在欧洲一体化长期发展的线性过程中,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欧盟自主性减弱,如何避免在大国博弈中自主性衰退成为欧盟改革的目标。关于地区一体化组织能否反向塑造大国政策偏好的提问,贺老师提出应通过促使地区一体化组织成为国际政治中的有益力量,避免大国竞争加剧。


35B66

图为孙老师进行点评

讲座结束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对贺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孙老师感谢贺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并高度肯定贺老师在该研究中的扎实努力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孙老师还就研究设计中相关文献的积累、自主性与依赖性的测量、大国博弈程度如何运用在地区一体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创办于2012年12月,主要聚焦于分享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成果,截至2024年6月已举办了97期。因形势变化,2020年3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决定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云端系列,持续关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