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期国际关系论坛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宾馆成功举行

2017年9月9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七期国际关系论坛在清华近春园宾馆成功举行。此次论坛以“世界秩序变革”为主题,聚焦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和影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教授在会上致欢迎辞并主持讨论。上午的会议由分别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漆海霞教授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进主持,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陈小工、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李彬教授对嘉宾的发言做出了精彩点评。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午的会议分为“国际海洋秩序与水秩序的变革”与“国际网络秩序和核秩序的变革”两个部分。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齐皓认为,研究海洋秩序对中国崛起和国际秩序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目前存在对海洋秩序定义不清晰,理论化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齐皓研究员回顾了国际秩序的演变,并强调了国际秩序进化的动力本质是观念进化和演变。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志裴认为,水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可以影响地区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结构的形成与演变。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员发现水资源问题可以影响地区认同和规范的建构,可以为外源性力量介入创造条件。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大国地位,了解水与地区秩序变化在观念、利益和能力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增强建构地区秩序的能力和主动性。在点评环节中,陈小工将军以自身工作经历谈论了水秩序问题对现实国际局势的影响,并强调了现行国际海洋法相关公约和协议所存在的问题和建立公众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郎平指出,对于网络空间而言,建立网络秩序本质上是不同行为体通过确立相应的制度安排制定国际规范,从而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冲突的过程。未来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制度平台的选择以及规则制定的博弈,而秩序形成背后的演进机制则取决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博弈。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态势将成为影响网络空间国际秩序建立的 重要参照。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胡高辰认为,由于国际核态势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发展,无序化在短期难以缓解。实力格局与制度安排形成了对应的偏差,冷战核思维与当今的核态势脱钩,制度规范与现实脱节,这是导致当前核态势出现无序化增强的最主要原因。中国应当以自身的行动为榜样,支持多边主义,在地区核扩散问题上主动推动与核大国的合作,为妥善和平解决地区核扩散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午的学者论坛围绕着国际经济秩序变革、国际规范演变和国家合法性来源变迁等主题展开了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巍教授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邢悦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下午的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何茂春教授和阎学通教授分别点评了下午的嘉宾发言。清华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后赵屿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博士生孙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陈拯、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吕振纲等学者先后发言。他们围绕着世界权力转移与贸易秩序变化、国际金融秩序的演进、全球化运动的发展与主权回归、东亚朝贡体系的发展等,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

最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点评,回顾了国际关系论坛的发展历程,并勉励当代中国学者应该就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研讨会于下午五时结束,会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