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外交转型,清华国际安全论坛热议外交未来变化

中国国际实力地位的持续上升和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正呼唤着中国更新对外战略思维,探索对外战略转型。2012年11月18日,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邀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将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袁鹏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鲁世巍高级研究员和吴大辉教授共同做客“第八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以“理解中国外交转型”为题,解读十八大报告中预示的外交变化,深入探讨今后中国外交转型的方向与举措。

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外交转型基于世情、国情两大要素的变化。

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吴大辉教授认为,随着守成国家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或称隐形削弱),西方动武的门槛将越来越低。从中国来看,未来五到十年,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鲁世巍高级研究员认为,中国已步入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矛盾多发期、国力转变期、对外关系磨合期,今后的挑战不容忽视。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趋密切,互动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面对新形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外交需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变化,这明确体现在十八大报告中。

中国外交之“变”一——外交布局更具立体性

袁鹏研究员认为,对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有机整合,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战略和路线图。对外,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和公共人文外交五位一体的外交大战略已然成型。

鲁世巍研究员认为,中国世界新兴大国的立体外交格局更加清晰。从国别区域看,更加注重全方位外交布局。在继续重视对大国、周边国家外交的同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的布局。从领域看,除原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外交之外,更加重视海洋、海外、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利益保护,明确提到“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更加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从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官民并举、双多边结合、国别地区与领域相协调、政经文军相配合的立体外交布局。

中国外交之“变”二——外交行为更趋主动性

张宇燕研究员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主动性凸显。例如报告中提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等。

袁鹏研究员认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三个词表现了中国高度的自信。这份自信的源泉在于西亚北非乱局、欧债美债危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一种理念,是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基因里面的一种谦虚谨慎的品格。“有所作为”,以前也有,不是今天才有。它们的辩证关系是指导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的外交的一以贯之的灵魂。毫无疑问,现在更加主动。

鲁世巍研究员认为,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在心态、姿态、行动及理念上都有表现。在报告中明确提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更加自信从容、开放包容、进取担当的胸怀、心态和姿态;进一步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的转变,即由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到同时也强调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的转变;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及规则修改制定中的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的转变。

中国外交之“变”三——外交政策更显务实性

鲁世巍研究员认为,外交部分的内容较以往报告更显充实、更有针对性。例如:明确提到维护“海外合法权益”和“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适时将这些写进政治报告,表明中国未来将下更大力气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不提“国际新秩序”,强调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协商解决经贸摩擦和宏观政策协调等问题,“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等等。

袁鹏研究员认为,报告提出的很多目标、口号、话语都是非常务实的。比如说,“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非常客观和务实的描述,对中国下一步的军事现代化发展目标给予了一个非常充分和务实的界定。谈到两岸关系上也很务实,要“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换言之,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我们对当前面临的环境非常务实,既充满自信又比较理性。

中国外交之“变”四——外交词汇新提法

袁鹏研究员认为,创新主要体现在:1)新型大国关系。此前“新型大国关系”更多用来界定中美关系。在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已经放在整个大国关系的框架内。还提出适用与处理和中小国家关系的新型发展伙伴关系。2)和平、发展、合作的基础上再加上“共赢”,更加完整。

鲁世巍研究员认为,十八大报告中新的提法有:提出国际形势“四化”,首次将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并列提出;提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首次增加“共赢”两个字。提到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还有些提法,像网络安全、太空安全、 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等等。这些新提法反映了中国外交在继承中求新、求变。

中国外交将更加主动、积极、强调共赢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院长做总结发言。他说,清华国际安全论坛不仅要表达我们清华学者对国际事务的看法,更愿意为其他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提供平台谈谈他们的看法,相互交流思想。本期安全论坛主题定位为“转型”是因为我们认为今后十年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将大于在过去二十三年(1990年以来)的任何一次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

阎学通教授认为,今后十年在外交转型方面可能会有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将发生变化。从过去以经济利益导向转为战略利益导向。第二个变化是政策观念将发生变化。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干什么。干什么呢?一是既要建立国际新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权力再分配),还要参加全球治理(指的是国际责任再分配。如中国提出,“共同但有所区别的国际责任”)。权力和责任要平衡、要一致。二是以前提平等,现在提“公平”。公平就是要对小国给予照顾。三是强调共赢。共赢是要提倡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规范。规范不仅仅维持秩序稳定,还要使大家都受益。即追求秩序和治理的平衡、平等和公平的平衡、反霸和共赢的平衡。他认为这体现的是王权思想。第三个变化是中国的外交策略将从应对走向主动,将从融入国际体系走向塑造国际体系。

他的看法可归纳为,中国外交将向着更加主动、积极、强调共赢,责权相一致的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