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地缘政治:建立中美关系新框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11月2日至3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主题为“超越地缘政治:建立中美关系新框架”的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乔治敦大学等多所中外高等学府的20多名国际关系学者就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精彩而深入的学术研讨。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史志钦教授分别为会议致开幕辞和闭幕辞。

阎学通教授和陈琪教授参加会议

史志钦教授参加会议

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现实主义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以《冲突还是合作?中美关系的未来》为题发言。根据其创立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米尔斯海默从美国的经验出发,认为中国将提出自己的“门罗主义”,而美国为遏制中国成为亚洲的区域霸权,因而中国无法和平崛起。米尔斯海默还就针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进行回应,认为核武器可能会阻止中美发生战争,但无法阻止中美展开激烈的安全竞争。

John Mearsheimer

Robert Pape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发言题目为《为什么中美冷战令人难以置信》,他认为中美不大可能发生新的冷战。因为核武器极大缩小了潜在冲突双方错误计算的范围,中美会设防抑制危机升级到常规冲突以至核战争;他预计,今后十年中美在亚洲会有更多的安全合作。

孙学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孙学峰副教授分析了东亚“局部等级安全秩序”对中国崛起的影响,认为冷战结束以来的东亚安全体系既包括中国、越南这样的安全自助型国家,同时包含美国主导的安全等级体系,其中美国是安全保障国,其盟国则是接受安全保护的“附庸国”,对冲是东亚局部等级秩序下区域国家的主导战略。在东亚局部等级安全秩序下,中国须针对周边国家采取差异化政策,与美国同盟体系维持稳定关系,共同维护地区和平。

Daryl Press

吴日强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政府管理学系副教授达里尔•G•普雷斯(Daryl G. Press)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吴日强均以中美潜在的军事冲突升级为核战争为主题发言。普雷斯认为,核力量上处于弱势的一方有动机为了避免常规战争的失败而使用核武器;如果中国认为可能输掉与美国的常规战争,会选择核战争。核威慑的背景和适用范围如今发生变化,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吴日强认为,中美如果发生冲突,可能在无意间升级为核战争,中国现在的核态势的确存在升级的风险,但中国核武装分离指挥和发射系统是避免危机升级的好办法,中美之间危机升级的形式不会像美苏那样,而是有可能让危机降级。

贾庆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借鉴心理学理论,用未成年人“身份危机”的逻辑,分析中国近年来外交行为的不连贯性和不可预测性,认为原因在于,既是“强国”、又是“弱国”,既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又承载屈辱的历史记忆,这样的双重身份在中国国内引发界定国家利益的困惑。他认为,中国正从旧的身份认同向新的身份认同转变。

Valerie Hudson and Andrea den Boer

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安德列娅•登博尔(Andrea den Boer)和美国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教授瓦莱丽•赫德森(Valerie Hudson)独树一帜地关注中国“光棍”问题,认为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男性化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她们根据调查数据认为,光棍是社会暴力不稳定的源头之一,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今后发展构成挑战。

朱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以《中美或许不会走向“新冷战”:结构影响与国内动力》为题发言,他从国内政治出发,分析中国国内趋于多元和争鸣的不同声音,认为国际体系依然是中国对外行为的主要驱动,且中国总体上对现状满意,并非修正国,将继续保持战略谨慎。

Andrew Kydd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政治学系副教授安德鲁•H•基德(Andrew H. Kydd)分析了中国、美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利害关系,认为现有的谈判、南北关系正常化、朝鲜效仿中国和越南改革这三项政策无法成功,促成朝鲜半岛统一应当成为替代选择。通过比较中、美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的政策偏好,他认为中美有可能就美国从韩国撤军、中国放弃对朝鲜支持达成一致,促成韩国主导的统一,而主要障碍在于如何消除互不信任。

Daniel Nixon

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副教授丹尼尔•尼克松(Daniel Nixon)根据公共产品替代理论,以西方在俄罗斯周边和集体安全组织欧亚国家的影响力下降以及中国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展开能源合作为例,分析了公共产品替代和“软制衡”在逐渐动摇美国霸权体系上的作用。

信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信强教授专门对中国航空母舰编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经济相互依赖和核武器存在的背景下,不能因为中国航母编队潜在的脆弱性而贬低其价值,如果摧毁一国的航母舰队,就意味着非常可能从海上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导致经济相互摧毁甚至国家相互摧毁。因此,尽管比美国航母编队弱得多,中国航母编队依然可以作为战略威慑并发挥战术作用。

Andrew Moravscik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欧洲研究项目主任安德鲁•莫拉瓦契克(Andrew Moravscik)提出,欧洲和美国依然是21世纪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他坚持认为,应把欧盟视为一个整体看待,在军事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制度社会和文化影响力方面,欧洲远超过中国,与美国并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陈琪教授等与会专家应邀担任会议主持并做了精彩评论。会议吸引了清华大学及其他高校的70余位学者和学生参与。会议得到了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国际合作基础研究基金的资助。 (胡若愚 刘若楠)